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二)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殆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
[注]荷钱:指初生的荷叶。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两个文段都描写了莲花,但表达的意图有所不同。文段(一)对莲花的描写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的描写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9.请你写出一句与莲花相关的诗句。(试题中出现的除外)(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多 (2)洗(涤) 17.(1)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莲花的喜爱,有谁和我一样呢?(2分) (2)这样(因此),我在花开之前,先享受到无穷的情趣了。(2分) 18.莲是花中的君子(或:莲的高洁品质)(1分) 荷花值得观赏(或:生长过程及特性)(1分) 19.示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9-13题。(计15分)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念无与乐者( ) ②怀民亦未寝( )
③相与肯于中庭( )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B.相与步于中庭 /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C.庭下如积水空明 /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
D.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12.本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13.本文第(2)段三句话,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4分)
9、①想,思考 ②睡 ③共同,一起 ④清澈透明(答对一个给0。5分)10、B 11、译文: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重点词译准,语意正确,语句通顺,就算对。译对一句给2分)12、本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惆怅与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只要大意符合,语句通顺,就算对,给2分)13、第一问:描写庭中月色。第二问:运用比喻手法,以“积水”比喻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写月影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巧妙地表现出宁静淡雅的境界。(答对第一问给1分;答对第二问给3分,只要大意符合,语句通顺,就算对)
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2分)
(1)来此绝境( ) (2)无论魏晋( )
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8、(1)与世隔绝的地方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9、A
10、(1)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 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1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表达了作者对和平 ( 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0分)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 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物略不相睹(一点儿) B.吴儿善泅者数百(善于)
C.随波而逝(消失) D.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高)
13.下列与“溯迎而上”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广起,夺而杀尉 B.而山不加增
C.泉香而酒洌 D.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4.用现代汉语翻译“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这句话。(2分)
15.概括选文中描写浙江之潮的几个场面,并说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12.C(2分)
13.D(2分)
14.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2分)
15.水军演习(1分)、弄弄潮表演(1分)、观潮情景(1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1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道洲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释】①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②休:美好。③阴:树荫。荫: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⑤裨(bǐ):使。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凄神寒骨( ) ⑵悉皆怪石( )
⑶不可名状( ) ⑷为之怅然( )
1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都邑之胜境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B.以裨形胜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乃疏凿芜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D.以其境过清 其真无马也(韩愈《马说》)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
⑵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2分)
。
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2分)
。
13.【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
① ② ③
10.(4分)⑴使……凄凉 使……感到凄凉(凄清) ⑵全,都。 ⑶说出 ⑷失望,失意,惆怅
11.(3分)C于是,就。 A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来/因;D它的/表推测语气,恐怕。
12.(6分)
⑴(2分)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得分点:“犬牙”,像狗地牙齿,1分;“差互”,相互交错,1分。)⑵(2分)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得分点:若,如果,1分;宜,适合,适宜,1分。意思对即可。)⑶(2分)因为溪在州城之右(的右边),就命名它为“右溪”。(得分点:“为”,因为,1分;“命”,命名,1分。意思对即可。)若整体翻译不通顺,酌情扣分。
13.【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
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每写出1点得1分,无需举出相应的语句。得满3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6到第9题(10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2分)
①负者歌于途 负:
②杂然前陈者 陈:
③觥筹交错 觥:
④山肴野蔌 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以为妙绝 往来而不绝者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太守谓谁 权谓吕蒙曰
D.树林阴翳 达于汉阴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9、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6、背 摆放 酒杯 蔬菜
7、B
8、①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② 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
9、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9—12题。(1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不同意义。(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意: 今意: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意: 今意:
11.为什么桃花源人会与世隔绝?请用原文回答。(2分)
12. 文段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能说说他们叹惋的原因吗?(2分)
答:
9.译文每句2分。译文略。
10.①妻子:古意:妻子儿女 今意:指男人的配偶
②无论:古意:(更)不必说 今意: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2.桃花源人是为桃花源外的人经历了这么多战乱与磨难,为他们的生活不安定而叹惋。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7—22题。(17分)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陶后鲜有闻 鲜:
③亭亭净植 植: ④濯清涟而不妖 濯:
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9、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20、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2分)
21、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2分)
22、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3分)
17、①多 ②少 ③树立 ④洗涤
18、①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②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19、①出淤泥而不染②香远益清 20、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
21、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22 (1)、高大 神奇秀丽 对祖国河山的 热爱之情(2)、只有不怕困难,感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6—8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明·张岱《湖心亭看雪》)
6.解释加点词语(2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雾凇沆砀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8.找出文中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的句子,并对文章中白描写景的作用作简要分析。(4分)
6 (1)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2)白气弥漫的样子(每词1分)
7 (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8 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分) 分析: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2分)同时文字的简练朴素也与作者淡淡的愁绪吻合,情景交融。(1分)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诎右臂支船 (2)佛印绝类弥勒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1)请找出第②段的中心句。(2分)
(2)“明有奇巧人”,请根据两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他的奇巧表现在哪里?(2分)
7.(1)同“屈”,弯曲 (2)像
8.(1)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9.(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2)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