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6到第9题(10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2分)
①负者歌于途 负:
②杂然前陈者 陈:
③觥筹交错 觥:
④山肴野蔌 蔌: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以为妙绝 往来而不绝者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太守谓谁 权谓吕蒙曰
D.树林阴翳 达于汉阴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9、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6、背 摆放 酒杯 蔬菜
7、B
8、①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② 游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快乐,而不能知道太守把他们的欢乐当作乐趣。
9、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0分)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 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物略不相睹(一点儿) B.吴儿善泅者数百(善于)
C.随波而逝(消失) D.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高)
13.下列与“溯迎而上”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广起,夺而杀尉 B.而山不加增
C.泉香而酒洌 D.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4.用现代汉语翻译“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这句话。(2分)
15.概括选文中描写浙江之潮的几个场面,并说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2分)
13.D(2分)
14.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2分)
15.水军演习(1分)、弄弄潮表演(1分)、观潮情景(1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1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道洲城西百余步,有小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①,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②木异竹,垂阴相荫③。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释】①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②休:美好。③阴:树荫。荫: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⑤裨(bǐ):使。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凄神寒骨( ) ⑵悉皆怪石( )
⑶不可名状( ) ⑷为之怅然( )
1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都邑之胜境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B.以裨形胜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乃疏凿芜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D.以其境过清 其真无马也(韩愈《马说》)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
⑵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2分)
。
⑶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2分)
。
13.【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
① ② ③
(三)
10.(4分)⑴使……凄凉 使……感到凄凉(凄清) ⑵全,都。 ⑶说出 ⑷失望,失意,惆怅
11.(3分)C于是,就。 A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来/因;D它的/表推测语气,恐怕。
12.(6分)
⑴(2分)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得分点:“犬牙”,像狗地牙齿,1分;“差互”,相互交错,1分。)⑵(2分)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得分点:若,如果,1分;宜,适合,适宜,1分。意思对即可。)⑶(2分)因为溪在州城之右(的右边),就命名它为“右溪”。(得分点:“为”,因为,1分;“命”,命名,1分。意思对即可。)若整体翻译不通顺,酌情扣分。
13.【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3分)
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每写出1点得1分,无需举出相应的语句。得满3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贞以立志( ) (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译文:
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
20.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3分)
17.(1)多(2)少(3)坚定,有节操(4)种植,栽培
18.(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19.外形 香气 性直 心空
20.象征 描写 议论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 高处不胜寒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吏呼一何怒
C.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
D.满目萧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15.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把山与水结合在一起些,不仅突出了山的险峻,还写出了四季的江水特点;乙文展现的洞庭湖则水波浩荡,气象万千,气势雄阔。
B.甲文引用渔歌,既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又渲染了秋天峡谷萧瑟的气氛;乙文以“古仁人”的思想为依据,推出“先忧后乐”的名句。
C.甲文写三峡四季景色,详写夏秋,略写春冬;乙文写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通过对比,突出不同天气对人的心情的影响。
D.甲文行文简洁,很少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乙文只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完全没有涉及作者范仲淹的情感立场。
16.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2分)
⑵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 (2分)
[042c10d8b38b60da.jpg]
16.⑴水清,树荣,山高,草茂,(1.5分)趣味无穷。(0.5分)⑵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1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1分)(注:“会”、“得无”各1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共12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 廿二日天稍和 ② 泉而茗者
③ 柳条将舒未舒 ④ 呷浪之鳞
15.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① 若脱笼之鹄
② 娟然如拭
16.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17. 文中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 ,
其特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8. 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3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 (共12分)
14.① 暖和 ② 喝茶 ③ 舒展 ④ 鱼(每小题0.5分,共2分)
15.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间”
(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 “晶晶然如镜”;“悠然自得”;“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16.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罢了( “始”、 “未始”、 “城居者”、“知”翻译正确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共3分)。
17.水(春水)(1分) 冻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18.找到相应内容(1分),分析如何体现(2分)。(共3分)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
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
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6.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B. 屠暴起(暴躁)
C.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D. 止增笑耳(只有)
7.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固以怪之矣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 少时,一狼径取,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一只狼从小路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B.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仿佛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C.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远远地跟着屠户)
D.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另一只狼正藏在柴草洞里,想要钻
过去从后面对屠户进行攻击)
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10.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6、B 7、A 8、B 9、D 10、C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28题。(12分)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心亭看雪》)
24、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2分)①虽乘奔御风( )②其间千二百里( )③是日更定( )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
2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多趣味 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
C.、余拏一小舟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上下一白 长烟一空
26、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2分)
27、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28、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24、(2分)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
25、(2分) D
26、(2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自”“亭午”“曦”三个词翻译准确,可得满分,否则扣分)
27 、(2分) A
28、(4分)
甲文、乙文都是从听觉方面写景的。(2分)
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1分)。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1分)。(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4题。(共10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假借: (2)以是:
12.翻译句子。(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衡乃穿壁引其光。
13.【甲】【乙】两段在选材上的相同点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或成语分别概括两段内容。(3分)
14.结合上面文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3分)
11.(1)假借:借。(2)以是:因此。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
12.(1)(我)抄完书,跑着送还给人家,一点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2)于是,匡衡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从洞中透过来。
评分说明:(2分)每句1分。
13.选取的材料都与勤学(求学条件艰苦)有关,【甲】段写读书之艰(得书之难),【乙】段写凿壁偷光。
评分说明:(3分)相同点1分,概括两段内容各1分。
14.示例一: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像宋濂和匡衡那样想办法克服,努力学习,最后一定会学有所成。
示例二: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和宋濂、匡衡相比要优越得多,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去读书。我们也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评分说明:(3分)联系学习生活1分,结合文段1分,语句通顺1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段),完成9~13题。(16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齐,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第二年),始治(修建)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空中落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共同)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biàn高兴、喜欢)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同“嘱”,劝请)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一再,频频)饥,狱讼(诉讼)繁兴而盗贼滋炽(更加猖獗)。则吾与二三子(指诸位客人),虽欲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树林阴翳: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以名其书: (4)而吾亭适成:
10.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1)……太 守 之 乐 其 乐 也 (2)今 天 不 遗 斯 民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12.《喜雨亭记》突出表现苏轼______________ _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____________ ___ 有共通之处。(2分)
13. 从句式的角度看,甲文和乙文首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共同点?有何妙处?(4分)
9、(1)遮盖(2)以……为乐(3)命名(取名)(4)正好(刚好) (4分)
10、(1)……太 守 之 /乐 其 乐 也(1分) (2)今 /天 不 遗 斯 民(1分)
11、(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2分)
(2)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2分)
12、关心人民疾苦 与民同乐(2分)
13、共同点:骈(整)散结合,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或长短句结合,错落有致),并在句末多用“也”字。(2分)
好处:富有节奏感和回环美,有助于表达感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