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4题。(10分)

(甲)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飘渺,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 “鬼.市”云。

(乙)小石城山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11.解释加点的词。(2分)

(1)如星点 裁:

(2)北而东 少:

(3)人烟市肆 市肆:

(4)良久乃已 良久:

12.为下列加点词在(甲)文中找同义词。(2分)

(1)有门焉( ) (2)望远( )

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2分)

(1)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2)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14.(甲)文中把 “山市”又称为‘‘鬼市’’的原因是什么?(乙)文“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的原因是什么?(4分)

(1)通“才”

[d0cbaf6f6a11af16.jpg]14.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因为仅是传说而已。

阅读《三峡》和《答谢中书书》,完成 15-18 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①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欲界:fó jiāo 三界之一,即人间。②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或短语。(2分)

沿阻绝( ) 虽乘御风 ( )

俱备( ) 夕日欲 (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7、有人读了甲文,能大致估算出文中船速,你知道多少吗?请说明理由。(2分)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 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C.、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是正面描写,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D.、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9、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分别加以阐述。(4分)

15、逆流而上      奔驰的骏马      季节     落、落下、坠落

16、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17、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示半天,12个小时,距离是1千2白里=600km,所以速度是50km/h

18、B

19、 《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色彩缤纷,表露了作者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那青山、花草,色彩十分鲜明,想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良多趣味”,面对这壮丽的风光,也难怪作者要发出由衷的赞叹。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三峡七百里中 (2)略无

(3)多趣味 (4)引凄异

21.翻译下列句子。(1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2.文章主要写三峡的 ,突出了三峡 的总特征。(1分)

23.“素湍绿潭”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可见怎样的景观?

(1分)

2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是从 觉进行描写。以景写 传情。“空谷”“久绝”回应了文中的“”。(2分)

25.在文章内结尾处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2分)

20.(1)在  (2)阙=缺,断绝  (3)确实,实在  (4)连缀,连续

2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2.山水,高山水险

23.俯视。写出了春冬之时三峡壮丽的景观。

24.听 声 声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5.渲染   萧瑟悲凉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10-14题。 (15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 所著的《 》(2分)

11.解释划线的词语。(3分)

作青云白鹤( ) 项为之( ) 数十( )

12.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昂首观 使冲烟飞鸣B.徐喷丛草为林

C.项之强 以虫蚁D.昂首之 作青云白鹤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3分)

[63a7fe98241678c9.jpg]
 


14、①童年的“我”,充满童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阅读《童趣》,回答13-17题:(14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3、《童趣》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文学家,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2分)

14、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3分)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  )(         )

⑵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

凹者为壑(   )(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6、文章开篇写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7、“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2ae17b36960b79b7.jpg]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呜,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樯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数十,驱之别院。

19、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⑴时有物外之趣_____________ ⑵ 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

⑶盖一癞蛤蟆_______________ ⑷数十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各句音节停顿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盖一/癞蛤蟆也

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D.见/二虫/斗草间

21、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哪些物外之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分)(1)经常 (2)暗暗地  (3)原来  (4)用鞭子打

20、(2分)B

21、( 2分)我抬头仰望它们,连脖子都变得僵硬了。

22、(2分)玩耍蚊子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虾蟆之趣(写出两条即给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起身,使与台齐;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鹤,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本文的作者是 ,清代文学家。1分

2.本文要求背诵,请把划横线处补充完整:1分

3.本文成语较多,请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4.解释加横线的字:4分

1)项为之 2)果如鹤云端

3)以丛草为 4)之别院

5.翻译下面句子:3分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6.请结合文章说说,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3分

 1作者:沈复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成语:怡然自得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4.1)强通僵,僵硬   2)鸣叫  3)树林 4)驱赶

5.翻译: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

6.富有情趣的人:要仔细观察、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好奇心、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阅读下面《童趣》的选段,完成18~21题。10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时有物外之趣( ) (2)昂首观之,项为之( )

(3)数十,驱之别院( ) (4)喷以烟( )

19请从文中至少找出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在童年时对着蚊子“徐喷以烟”,让蚊子“冲烟而飞鸣”。他做这件事能感受到怎样的“物外之趣”?从这件事例中,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2分)

18所以  通僵  僵硬  鞭打  慢慢地(2分)

19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2分)

20略(分)

21“空问蓝天” “喷烟”“ 向云”把蚊子比作仙鹤,这些想象都超出了眼前事物的本象,似乎在观赏“鹤唳云端” ,享受到物外之趣,富有生活情趣,富有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2分)

童趣(8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0.请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项为之(2)喷以烟 (3)鹤云端 (4) 怡然自得

21.请翻译下列句子(2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2.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2分)

20.(4分)(1)通“僵”僵硬    (2)慢慢地

(3)鸟鸣            (4)安适、愉快的样子

21.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2分)

22.富有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7. 选出跟“驴不胜怒”的“胜”同义的一项

A. 不可胜数 B. 百战百胜 C. 引人入胜 D. 不胜其烦

28.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字的意思。

以为神( ) 以为且噬己也( )

习其声( ) 狎( )

大物也( ) 往来视之( )

29. 在括号中画“√”“×”判断下列译文正误

A. 放之山下 把它放在山下。( )

B. 蔽林间窥之 在茂密的树林里偷看它。( )

C.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渐渐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

D. 驴一鸣,虎大骇 一只驴子叫了,老虎大吃一惊。( )

30. 在题上补出“( )益习其声,又近出( )前后,( )终不敢搏( )。”句中省略的词语。

31. 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

虎见之——( )——( )——( )

以为神(把[它]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习其声(渐渐)             狎(更加)

大物也(……的样子)     往来视之(然而)

28. D

29. A. √         B. ×            C. √            D. ×

30.(虎)益习其声,又近出(驴)前后,(虎)终不敢搏(驴)。

31. 虎见之——(稍出近之)——(近出前后)——(稍近益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