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6~10题。(13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宋苏轼《后赤壁赋》)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者用法相同。( ) ( )(4分)
天下独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AB.
哀转久绝 (《三峡))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窥谷忘反 负势竞上,互相轩邀
C D.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E.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8. 文中描写山中所闻的句子有哪些?试分析这些句子的表达作用。(2分)
9.作者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人生理想?这种寄托理想的方式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有何异同?(3分)
6.BE(4分)
7.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2分)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耸立。(2分)
8.“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声衬静,显示深山无人的幽静。(3分)
9.①寄托作者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②相同点是都以景传情,寄情于景,通过景色寄托作者的人生理想。不同点是《与朱元思书》描写了富春江真实的自然风光,,作者因为看景而生厌世之心。;《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理想的桃花源景色,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遁。(3分)
《记承天寺夜游》(8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怀民亦未寝( )
⑶相与步于中庭 ( )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意味隽永: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2分)
18、(4分)⑴考虑、想到 ⑵睡 ⑶院里 ⑷只是
19、(2分)月光照在院子里像一汪清澈的泉水,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0、。(2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古文阅读(21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B.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9.用“/”给下列句子画出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心乐之 斗折蛇行
不甚了然 至寒至腴
11.下列加点字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相与步于中庭 B.怡然不动
独于碧不甚了然 欣然起行
C. 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D. 全石以为底
乃记之而去 卷石底以出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在语段A.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1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A.:
语段B.:
9.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
10. 以……为乐;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十分,很;达到
11. B
12.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
13. 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共3分)
14.语段(A):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语段(B):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 “玉”“纨”和水进行比较) (意思对即可。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
参考译文: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8、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作青云白鹤观 (2) 鞭数十
19、请你翻译下面语句。(2分)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20、第三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2分)
21、文中出现了几个成语,请写出两个来 。(2分)
22、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18、(1)给妹妹输血。 (2)和妹妹平分生命。
19神态描写。因为男孩听到医生的话后十分惊喜。20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及奉献精神。
21、略。
22、(1) 同“僵”,僵硬 (2)景象、景观 (3)用鞭子打
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1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2分)
11 B 1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13.D 14.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4题。(10分)
(甲)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飘渺,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 “鬼.市”云。
(乙)小石城山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11.解释加点的词。(2分)
(1)裁如星点 裁:
(2)少北而东 少:
(3)人烟市肆 市肆:
(4)良久乃已 良久:
12.为下列加点词在(甲)文中找同义词。(2分)
(1)有若门焉( ) (2)望甚远( )
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2分)
(1)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2)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14.(甲)文中把 “山市”又称为‘‘鬼市’’的原因是什么?(乙)文“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的原因是什么?(4分)
(1)通“才”
[d0cbaf6f6a11af16.jpg]14.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因为仅是传说而已。
阅读《三峡》和《答谢中书书》,完成 15-18 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①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欲界:fó jiāo 三界之一,即人间。②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或短语。(2分)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 ( )
四时俱备( ) 夕日欲颓 (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7、有人读了甲文,能大致估算出文中船速,你知道多少吗?请说明理由。(2分)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 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C.、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是正面描写,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D.、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9、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分别加以阐述。(4分)
15、逆流而上 奔驰的骏马 季节 落、落下、坠落
16、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17、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示半天,12个小时,距离是1千2白里=600km,所以速度是50km/h
18、B
19、 《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色彩缤纷,表露了作者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那青山、花草,色彩十分鲜明,想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良多趣味”,面对这壮丽的风光,也难怪作者要发出由衷的赞叹。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略无阙处
(3)良多趣味 (4)属引凄异
21.翻译下列句子。(1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2.文章主要写三峡的 ,突出了三峡 的总特征。(1分)
23.“素湍绿潭”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可见怎样的景观?
(1分)
2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是从 觉进行描写。以景写 ,以 传情。“空谷”“久绝”回应了文中的“ , ”。(2分)
25.在文章内结尾处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2分)
20.(1)在 (2)阙=缺,断绝 (3)确实,实在 (4)连缀,连续
2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2.山水,高山水险
23.俯视。写出了春冬之时三峡壮丽的景观。
24.听 声 声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5.渲染 萧瑟悲凉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10-14题。 (15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童趣》节选自清代文学家 所著的《 》(2分)
11.解释划线的词语。(3分)
作青云白鹤观( ) 项为之强( ) 鞭数十( )
12.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昂首观之 使之冲烟飞鸣B.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C.项为之强 以虫蚁为兽 D.昂首观之 作青云白鹤观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3分)
[63a7fe98241678c9.jpg] |
14、①童年的“我”,充满童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
阅读《童趣》,回答13-17题:(14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3、《童趣》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文学家,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2分)
14、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3分)
⑴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
⑵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 )
⑶凹者为壑( )(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6、文章开篇写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7、“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2ae17b36960b79b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