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选段,回答第11—14题。(共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与“伐竹取道”中“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尊师重道B. 得道多助
C.咨诹善道D. 道听途说
12.解释文段中加红的词语。(2分)
佁然:
悄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4.
(1)“伐竹取道”跟上下文中的哪些文字相呼应?(2分)
答:
(2)作者主要是站在潭的哪一边来观赏景物的?依据是什么?(2分)
答:
11.
答案:D
评分:选对给2分。
12.
答案:(1)静止的样子 (2)忧伤
评分:每解对一个词语给1分。
13.
答案:
(1)隔着大片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玉佩、玉环撞击发出的清脆声音,心里非常喜悦。
(2)往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岸势)像北斗那样曲折,像蛇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评分:每句1分,有错译酌减。
14.
(1)
答案:“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
评分:答对一处给1分。
(2)
答案:主要在东岸 依据:“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评分:每问1分,后一问,“依据”每答对一个给0.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备题。14分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乙】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找出甲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2分
8.解释甲、乙段中加点的字。3分
省( ) 故( ) 诲( )来源:学,科,网]
信( ) 盖( ) 鞭( )
9.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11.乙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哪一句? 2分
7.(2分)女-“汝”,你;知-“ 智”, 智慧。
8.(3分)省(反省)、故(旧知识)、诲( 教诲,教给)、信(真诚,诚实)、盖(原来是)、鞭( 鞭打)。
9.(5分,其中①②各2分)
①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②温习旧知识从中懂得新的道理,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③它的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吞下了。
10.(2分)人要不畏艰险环境,在困境中要能坚强不屈
11.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 文 | 时 间 | 景 | 情 |
甲 文 | ⑴ | 月景 | 闲情 |
乙 文 | 更定 | ⑵ | ⑶ |
20.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1.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22.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阅读两段选文,回答7-11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A.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 (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 ②余浸:支流。 ③岩阜:假山。 ④芡(qiàn):水生植物。 ⑤富:丰饶的物产。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竹森然以高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为陂池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2分)
春季:_______________ 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2分)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11.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7.(1)情趣 (2)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3)长 (4)把
(4分。解释对一个词语得1分。)
8.(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4分。每句2分,第二句的翻译意思对即可。)
9.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 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 (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0.A 江湖 B 山林 (2分)
11.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分。意近即可。)
愚公移山(节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固不可彻( ) ⑵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⑶何苦而不平( )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甚矣,汝之不惠!
20.与 “以残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1.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3分)
18.⑴通,变通 ⑵穷尽 ⑶愁 ⑷通“无” 评分标准:每处1分,第⑷题直接写“无”,也不扣分,共4分。
19.你太不聪明了! 评分标准:整体意思答对,关键词“惠”、“甚”翻译正确,得3分;“惠”、“甚”翻译错误,每词扣0.5分。共3分。
20. D 评分标准:共3分。
21.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评分标准:表明态度,得1分;不怕艰难、坚持不懈,得1分(只写到了‘坚持不懈”也给1分);具有长远的目光或“发展的目光”, 得1分。意近即可。共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鹦鹉噪虎
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①,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②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者也,何以噪为?”
注释:①朴簌:小树。②木末:树梢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虎行地者也( ) (2)故噪而去之(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
14.鹊“集而噪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这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 。(3分)
12.行走(2分);所以( 2分)
13.(寒鸦)问鹦鹉,鹦鹉没有话来回答它。(3分)
14.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噪而去之。)(2分)
15.凡事不要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的策略。(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醉翁亭记(节选)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选文作者是 朝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②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③段表现出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呈现被贬后思想极度消沉的状态。
9.(2分)宋 欧阳修
10.(3分。各1分)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1.( 3分)D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
10.请简要分析作者描写小石谭的顺序。(4分)
11.文中两次写“乐”,这和文章哀伤凄凉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4分)
1)小石谭中的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10、作者先从小石谭的全貌写起,再写谭上景物,接着写潭中的鱼和水,然后写石潭溪岸的形状,最后写潭上气氛。
11、不矛盾。作者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作者本想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但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油然而生
(孝感中考)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出师表》)
【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
【注释】 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高祖臣子。 ③略:攻占。 ④降:投降。 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 ⑦连:率领。
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称之曰能吾能用之
B.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此所以失天下也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D.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收而攻蕲,蕲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中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C.【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辞严。
D.【乙】文中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高祖爱护人才、重用人才。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1.D
2.(1)因此先帝才选拔他们留下来辅佐陛下您。 (2)打了胜仗却不给他们授功,夺得了土地却不给他们好处。
3.C
4.同: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用,用人所长。 异: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诫子书
诸葛亮
夫①君子之行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④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⑦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夫:发语词。②行:操守、品行。③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④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⑤淫慢:放纵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⑦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⑧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君/子之行 B. 意/与日去
C. 多不/接世 D. 将复何/及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修( ) (2)意( )
3.翻译下面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诸葛亮在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时,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紧扣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
5. 文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常被人们引用来激励自己“志当存高远”,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当如何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
1.C
2 (1)修养 (2)意志
3 .翻译:不内心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4.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确立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养成高尚的品行,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要注意时时保持自己的人格。(2分)
5.在当今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淡泊名利,坚守理想依然是成就事业的重要前提条件。(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