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9—12题。(1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古今不同意义。(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意: 今意: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意: 今意:
11.为什么桃花源人会与世隔绝?请用原文回答。(2分)
12. 文段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能说说他们叹惋的原因吗?(2分)
答:
9.译文每句2分。译文略。
10.①妻子:古意:妻子儿女 今意:指男人的配偶
②无论:古意:(更)不必说 今意: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1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12.桃花源人是为桃花源外的人经历了这么多战乱与磨难,为他们的生活不安定而叹惋。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7—22题。(17分)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陶后鲜有闻 鲜:
③亭亭净植 植: ④濯清涟而不妖 濯:
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9、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20、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2分)
21、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2分)
22、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值?谈谈你的看法。(3分)
17、①多 ②少 ③树立 ④洗涤
18、①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②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
19、①出淤泥而不染②香远益清 20、品德高尚的人(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
21、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22 (1)、高大 神奇秀丽 对祖国河山的 热爱之情(2)、只有不怕困难,感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6—8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明·张岱《湖心亭看雪》)
6.解释加点词语(2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雾凇沆砀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8.找出文中运用白描手法写景的句子,并对文章中白描写景的作用作简要分析。(4分)
6 (1)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2)白气弥漫的样子(每词1分)
7 (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8 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分) 分析: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2分)同时文字的简练朴素也与作者淡淡的愁绪吻合,情景交融。(1分)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诎右臂支船 (2)佛印绝类弥勒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1)请找出第②段的中心句。(2分)
(2)“明有奇巧人”,请根据两段文字,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他的奇巧表现在哪里?(2分)
7.(1)同“屈”,弯曲 (2)像
8.(1)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
9.(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2)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1—15题。(15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1.本文作者是 代 ,文章出处是《 · 》。 (3 分)
12.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项为之强 (2)鹤唳云端
(3)鞭数十 (4) 徐喷以烟
13.请你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文: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14、请你写出本文中的两个成语。(2分)
①. ②.
1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11.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
12.(1) 通“僵”,僵硬(2) 鸟鸣
(3) 用鞭子打(4) 慢慢地
13.(1)译文: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
(2)译文: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吞到进(蛤蟆肚子里)。或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www.xkb1.com
14、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
15.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热爱生活;要学会观察和想象;还要有爱心。
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__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7.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__久之。
9.读懂山水(5分)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分)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3分)
6.(4分)要求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①临:靠近(高踞)。 ②意:情趣(乐趣)。
③乐: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诚:确实(果真;实在)。
7. D (2分)
8.(4分)要求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①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句: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9.读懂山水(5分)
(1)(2分)要求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若画面或语句不完整,酌情扣分。
示例: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3分)要求与评分:联系文段内容,言之成理。甲段,1分;乙段2分;若表达不好,酌情扣分。
示例: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3分)
临溪而渔 渔: (1分)
颓然乎其间者 乎: (1分)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 (1分)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的意思。(3分)
①野芳发而幽香。(1分)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分)
13.选文第①段描写山间的美景,先写 变化之美,再写 变化之美,给人以不同的美感。(2分,每1空1分)
14.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11.(3分)渔:捕鱼。(1分) 乎:同“于”,在。(1分) 去:离开。(1分)
12.(3分)
①(1分)答案:野花开放,散发出阵阵清幽的香气。
②(2分)答案:人们只知道随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每1句1分)
13. 朝 暮 四 季 (2分,每1空1分)
14.(2分)答案:从诗中描写的“山水之乐、禽鸟之乐”反映出醉翁亭的环境优美,生态保护好;从“宴酣之乐”反映出太守与下属关系亲切自然、随和、善与人相处;从“游人之乐”反映出滁州人生活和平安宁;从“太守之乐”反映出作者治理滁州的功绩、与民同乐的思想和热爱祖国山水之情。(答出2点即可,每1点1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夫环而攻之 环: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3)委而去之 委: (4)寡助之至 至: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
18.C
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阅读文言文《小石潭记》选段,回答第11—14题。(共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与“伐竹取道”中“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尊师重道B. 得道多助
C.咨诹善道D. 道听途说
12.解释文段中加红的词语。(2分)
佁然:
悄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4.
(1)“伐竹取道”跟上下文中的哪些文字相呼应?(2分)
答:
(2)作者主要是站在潭的哪一边来观赏景物的?依据是什么?(2分)
答:
11.
答案:D
评分:选对给2分。
12.
答案:(1)静止的样子 (2)忧伤
评分:每解对一个词语给1分。
13.
答案:
(1)隔着大片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玉佩、玉环撞击发出的清脆声音,心里非常喜悦。
(2)往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岸势)像北斗那样曲折,像蛇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评分:每句1分,有错译酌减。
14.
(1)
答案:“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
评分:答对一处给1分。
(2)
答案:主要在东岸 依据:“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评分:每问1分,后一问,“依据”每答对一个给0.5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备题。14分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乙】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找出甲段中的两个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2分
8.解释甲、乙段中加点的字。3分
省( ) 故( ) 诲( )来源:学,科,网]
信( ) 盖( ) 鞭( )
9.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11.乙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哪一句? 2分
7.(2分)女-“汝”,你;知-“ 智”, 智慧。
8.(3分)省(反省)、故(旧知识)、诲( 教诲,教给)、信(真诚,诚实)、盖(原来是)、鞭( 鞭打)。
9.(5分,其中①②各2分)
①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②温习旧知识从中懂得新的道理,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③它的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吞下了。
10.(2分)人要不畏艰险环境,在困境中要能坚强不屈
11.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