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D.处处志之 志:记住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8.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3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复得路”。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6.(3分)D
7.(3分)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乃”“无论”各1分,句意正确通顺1分)
8.(3分)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9.(3分) B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8—11题。(16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8、本文是 代文学家 所著《永州八记》的一篇。(2分)
9、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词。(4分)
①、水尤清洌( ) ②、斗折蛇行(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④、乃记之而去(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品读第四段,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分)
8、唐、柳宗元9、特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大约、离开10、①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②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11、由“乐”到“忧伤”,因为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氛围触发了作者被贬后抑郁悲愤的心情。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第12—14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佳木秀而繁阴 秀:
(2)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
(2)至于负者歌于途 翻译:
14. 阅读第④段,简要概括太守之乐包括哪些内容(不少于3点)。(3分)
答:
12.(2分)(1)茂盛,繁茂。
(2)愿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13.(4分)(1)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
14.(3分)醉能知禽鸟之乐、与人同乐,醒能写文章记述其事。
阅读《小石潭记》选段,完成12-14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佁然不动 佁然: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翻译:
14.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有着怎样 不同的心情。(3分)
12. ⑴佁然:呆呆的样子;⑵差互:交相错杂
评分说明:共2分。每空1分。
13. ⑴(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⑵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
评分说明:共4分。每小题2分,第⑴句重点词语为“斗”“蛇”;第⑵句重点词语为“以”“居”。
14.⑴观鱼时:乐,由鱼的活泼可爱而心生快乐;⑵游览结束时:凄(悲),由景的凄清而触发身世之感。
评分说明:共3分。“乐”“凄(悲)”每个要点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B.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9.用“/”给下列句子画出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心乐之 斗折蛇行
不甚了然 至寒至腴
11.下列加点字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相与步于中庭 B.怡然不动
独于碧不甚了然 欣然起行
C. 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D. 全石以为底
乃记之而去 卷石底以出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在语段A.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1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A.:
语段B.:
9.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
10. 以……为乐;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十分,很;达到
11. B
12.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
13. 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共3分)
14.语段(A):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语段(B):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 “玉”“纨”和水进行比较) (意思对即可。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
参考译文: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古文阅读:阅读《醉翁亭记》,回答15~20题。(24分)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5、我能解释下列加线或点的字词。(5分)
(1)林壑尤美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之虚所卖之 (4)晦明变化者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 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17、理解填空。(4分)
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___。
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8、A.、根据课文内容,我能将对偶句补充完整。(5分)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___ ___欧阳修___ __
B.、第二段中空缺的句子依次是 ; ; 。
19、第③段描写的四幅画面中最主要画面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2分)
我的理解:
20、醉翁亭现已成为安微省著名古迹之一,结合课文的阅读,假如让你当一名解说员,你就醉翁亭的来历、历史或景色该如何向游客解说?(三点选其一,写要点即可)(4分)
我的解说:
15、①特别;②像张开的鸟翅膀一样;③ 到、去,他,指区寄;④阴暗;
16、 ①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② 老虎被人捕获并且把它的皮当成坐卧的工具,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17、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8、A、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B、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水落而石出。
19、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其余三幅俱是陪衬,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20、 可以介绍“醉翁亭的来历”“醉翁亭的历史”“醉翁亭的风景”等,可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挥。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 )
|
行收兵(《陈涉世家》)
|
复立楚国之社稷(《陈涉世家》)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
7、“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
8、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思古今没有发生变化的是那一项?(2分) ( )
A.仿佛若有光。
B.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复立楚国之社稷(《陈涉世家》)
9、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既然并不存在,作者为何还要写呢?(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4分)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或曰:“食菱须去壳。”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6、D
7、“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8、D
9、寄托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祥和的劳动生活的愿望。
10、①有人说吃菱必须去壳(“须”也可译成“需要”)②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6~10题。(13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宋苏轼《后赤壁赋》)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者用法相同。( ) ( )(4分)
天下独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AB.
哀转久绝 (《三峡))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窥谷忘反 负势竞上,互相轩邀
C D.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E.
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8. 文中描写山中所闻的句子有哪些?试分析这些句子的表达作用。(2分)
9.作者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人生理想?这种寄托理想的方式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有何异同?(3分)
6.BE(4分)
7.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2分)
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耸立。(2分)
8.“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声衬静,显示深山无人的幽静。(3分)
9.①寄托作者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②相同点是都以景传情,寄情于景,通过景色寄托作者的人生理想。不同点是《与朱元思书》描写了富春江真实的自然风光,,作者因为看景而生厌世之心。;《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理想的桃花源景色,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遁。(3分)
《记承天寺夜游》(8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怀民亦未寝( )
⑶相与步于中庭 ( )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意味隽永: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2分)
18、(4分)⑴考虑、想到 ⑵睡 ⑶院里 ⑷只是
19、(2分)月光照在院子里像一汪清澈的泉水,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0、。(2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古文阅读(21分)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B.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9.用“/”给下列句子画出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心乐之 斗折蛇行
不甚了然 至寒至腴
11.下列加点字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相与步于中庭 B.怡然不动
独于碧不甚了然 欣然起行
C. 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D. 全石以为底
乃记之而去 卷石底以出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在语段A.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
1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A.:
语段B.:
9.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
10. 以……为乐;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十分,很;达到
11. B
12. 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
13. 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共3分)
14.语段(A):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语段(B):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 “玉”“纨”和水进行比较) (意思对即可。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
参考译文: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