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峰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①妙用真人祠②。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③,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④,四顾无纤翳⑤,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集·入蜀记》)
【注释】①谒(yè):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这里是拜见神灵。 ②祠(cí):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③霄汉:霄,云霄;汉,天河。 ④霁(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⑤纤翳(yì):一丝一毫的云彩。翳,遮盖,这里指云。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
⑵亦可异也 异: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⑵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10.本文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神女峰?
8.⑴全部。 ⑵奇异。
9.⑴真人,就是世人所说的巫山神女。 ⑵看到的只有八九座山峰,(其中)神女峰最为秀丽峻拔。
10.一是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峰峦上入霄汉”,“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二是采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同华山、衡山、庐山对比,以突出神女峰“纤丽奇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2分)
(1)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 (2)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4分)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2分)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3分)
1.(1)鱼的影子。忧伤(的样子)。 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2分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0-12题。(共8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越明年 越:
(2)百废具兴 具: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 属予作文以记之 翻译:
(2) 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
12.选段中能够表现洞庭湖浩渺广阔的语句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答:
10.(1)及,到 (2)同“俱”,全,皆。
(共2分。每小题1分)
11.(1)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共4分。每小题2分)
1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2分)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大观”与上文“ ”一词照应;“多会于此”中的“此”
指代的是 。(2分)
2.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1分)
3.本文最后一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 ;在文中作用是 。
4.根据你的感受,用流畅的语言写出句中加线字所表现的特有画面和情感。(2分)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1.胜状 岳阳楼;2.前人之述备矣;3.浏览景物的心情,能够没有分别吗? 引出并概括下文(承上启下);4.“衔”与“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连接远山,吞吐长江的雄伟壮阔的景象,饱含了作者喜爱之情。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竟然)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1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的正确译文是:
A.你这一辈不应该追究物理,不是木柿,难道是暴涨的水带走了吗?
B.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C.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难道是暴涨的水带走了吗?
D.,你这一辈不应该追究物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13.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
B.“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断下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B AC C B D
《爱莲说》(11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自李唐来( ) ②不蔓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④可爱者甚蕃( )⑤宜乎众矣( ) ⑥陶后鲜有闻( )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1分)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简答。(3分)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5.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2分)
1.①从 ②枝蔓 ③亲近而不庄重 ④多 ⑤应当 ⑥少 2.D 3.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香远益清 .[267639784a29c14a.gif]莲,花之君子者也 4.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5.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完成下面9—12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
③俄而雪骤 ( ) ④与儿女讲论文义(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11.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
12.兄妹两人的“解”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9.①家庭聚会;②差不多可以相比;③不久,一会儿;④指子侄辈10.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11.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正确说法)家庭气氛12.言之成理即可,不讲理不得分(每题2分共8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9-13题。(计15分)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念无与乐者( ) ②怀民亦未寝( )
③相与肯于中庭( )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B.相与步于中庭 /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C.庭下如积水空明 /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
D.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12.本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13.本文第(2)段三句话,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4分)
9、①想,思考 ②睡 ③共同,一起 ④清澈透明(答对一个给0。5分)
10、B 11、译文: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重点词译准,语意正确,语句通顺,就算对。译对一句给2分)
12、本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惆怅与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只要大意符合,语句通顺,就算对,给2分)
13、第一问:描写庭中月色。第二问:运用比喻手法,以“积水”比喻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写月影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巧妙地表现出宁静淡雅的境界。(答对第一问给1分;答对第二问给3分,只要大意符合,语句通顺,就算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A.、可爱者甚蕃(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C.、陶后鲜有闻( )D.、宜乎众矣( )
14、“花之隐逸者也”一句中“之”与下列哪项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D.、孔子云:何陋之有?
15、认真理解第二段文字,指出下面水陆草木之花比拟的对象。(2分)
菊: 牡丹: 莲:
16、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方面写“莲”的高洁。
B.、濯清涟而不妖——从生活条件方面写“莲”的美丽。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体态方面写“莲”的正直。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风度方面写“莲”的清高。
17、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123a7289941abfc.jpg]
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或王命急宣 或:( ) ②良多趣味 良:( )
9.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每 至 晴 初 霜 旦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8.①有时 ②实在、确实 10.略11.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