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 分)

(l)至于夏水陵: (2)虽乘御风: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①三峡七百里中 ②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① 空谷传响,哀转久 ②群响毕

C.、① 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②凭或立

D.、① 引凄异 ②神情与苏黄不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文中“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 分)

6、 ( 2 分)〔 1 )漫上(丘陵)(2 )飞奔的马

7 、( 2 分)答案:B

8 、( 4 分)( 1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2 分)

( 2 )中间有一千二百里路,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 分)

9.( 2 分)一是突现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答出一点得1分)

满井游记(节选)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风力虽尚 ②呷浪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7.选文第一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18.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5.①猛,强有力      ②代鱼 

16.(我)才知道效野之外不是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啊。

17.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18.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写出“寄情山水”即可)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慧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非其上:认为他们的统治不对。 ③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

①不物喜,不以己悲 ( ) ②是亦忧,退亦忧 ( )

③游人而禽鸟乐也 ( ) ④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

8.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三个选段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从选文中看,_______________更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10.请说说孟子的“忧乐观”与范仲淹的“忧乐观”的不同点是什么?

7.①因(因为) ②在朝廷里做官     ③离开   ④以……为乐(为快乐) 

8.①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为什么呢)?  ②把天下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这样做却(还)不能称王(统一天下)的,从来没有这种情况。

9.与民同乐    欧阳修

10.孟子的“忧乐观”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忧乐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对即可)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君人:君主。涓:宫廷里侍从人员,太监。安事:何用。捐:丢掉,白白扔掉。 期年:十二个月叫“期年”,即一整年。三:好几匹。言其多,不是确指。

16.翻译句子。

①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②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7.说说“千金市骨”这个成语的含义。

18.请点评一下文中“君人”与“涓人”各有什么特点?

16.①天下的人一定都认为大王能够出重金买千里马,现在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  ②于是从那时起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好几匹千里马。

17.用千金来购买千里马的头骨,比喻对贤才的渴望。

18.君人:求贤若渴,不惜重金。涓人:求人有方,机智聪明。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3.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流飘荡:随着B.势竞上:凭依

C.窥谷忘:通“返”D.在犹昏:夜晚

1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5.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用原文回答)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13.D

14.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15.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示例:宁静淡泊或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神女峰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集·入蜀记》)

【注释】①谒(yè):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这里是拜见神灵。 ②祠(cí):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③霄汉:霄,云霄;汉,天河。 ④霁(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⑤纤翳(yì):一丝一毫的云彩。翳,遮盖,这里指云。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悉:

⑵亦可也 异: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⑵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10.本文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神女峰?

8.⑴全部。  ⑵奇异。 

9.⑴真人,就是世人所说的巫山神女。  ⑵看到的只有八九座山峰,(其中)神女峰最为秀丽峻拔。

10.一是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峰峦上入霄汉”,“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二是采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同华山、衡山、庐山对比,以突出神女峰“纤丽奇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2分)

(1)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        (2)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4分)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2分)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3分)

1.(1)鱼的影子。忧伤(的样子)。  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2分

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完成第10-12题。(共8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明年 越:

(2)百废兴 具: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 属予作文以记之 翻译:

(2) 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

12.选段中能够表现洞庭湖浩渺广阔的语句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答:

10.(1)及,到  (2)同“俱”,全,皆。

   (共2分。每小题1分)  

11.(1)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共4分。每小题2分)

1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2分)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大观”与上文“ ”一词照应;“多会于此”中的“此”

指代的是 。(2分)

2.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1分)

3.本文最后一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 ;在文中作用是

4.根据你的感受,用流畅的语言写出句中加线字所表现的特有画面和情感。(2分)

远山,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胜状  岳阳楼;2.前人之述备矣;3.浏览景物的心情,能够没有分别吗? 引出并概括下文(承上启下);4.“衔”与“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连接远山,吞吐长江的雄伟壮阔的景象,饱含了作者喜爱之情。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竟然)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1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的正确译文是:

A.你这一辈不应该追究物理,不是木柿,难道是暴涨的水带走了吗?

B.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C.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难道是暴涨的水带走了吗?

D.,你这一辈不应该追究物理,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13.下面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来作出推断,结果是错误的。

B.“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C.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所以我们不能妄断下定论。

D.我们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据生活原理来定论,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B AC C B 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