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仅:仅仅
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尽:穷尽
C.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舸:船
D.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B.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为宫室、为器皿 而旗尾略不沾湿
C. 浙江之潮 D. 虽席地不容间也
大道之行也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B.《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总起全文,揭示了文章的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
C.选文主要描绘了江潮的壮观景象,对其它着墨不多.。
D.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A D C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或王命急宣 或:( ) ②良多趣味 良:( )
9.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每 至 晴 初 霜 旦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8.①有时 ②实在、确实 10.略11.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记承天寺夜游》(8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怀民亦未寝( )
⑶相与步于中庭 ( ) 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意味隽永: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2分)
18、(4分)⑴考虑、想到 ⑵睡 ⑶院里 ⑷只是
19、(2分)月光照在院子里像一汪清澈的泉水,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0、。(2分)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⑴寻病终(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⑶便要还家( ) ⑷各复延至其家( )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句可以看出桃源人怎样的生活状况和待客之道?(2分)
10.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3分)
[304f8019839bfa8e.jpg]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妻子 绝境
无论 交通
22、给“便要还家”中的“要”注音并释义:(1分)
要( ),义:
2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4、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__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2分)
我的理解:
21、妻子和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要说,(更)不必说 交错相通 (各1分)22、要(yāo):通“邀”,邀请。(1分)
23、(1)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十分感叹。(2分)
(2)村里人告诉他道:“(我们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分)
24、①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每一点各1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2题。(12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给加粗字解释。(4分)
(1)怀民亦未寝( )(2)念无与乐者( )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翻译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2分)译:
12、 读故事,完成题目。(6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4分)
(2) 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2分)
10、(1)睡(2)想(3)原来是(4)只是
1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12、(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 分)
(l)至于夏水襄陵: (2)虽乘奔御风: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① 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①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②群响毕绝
C.、①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②或凭或立
D.、① 属引凄异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文中“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 分)
6、 ( 2 分)〔 1 )漫上(丘陵)(2 )飞奔的马
7 、( 2 分)答案:B
8 、( 4 分)( 1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2 分)
( 2 )中间有一千二百里路,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 分)
9.( 2 分)一是突现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答出一点得1分)
满井游记(节选)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风力虽尚劲 ②呷浪之鳞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7.选文第一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
18.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5.①猛,强有力 ②代鱼
16.(我)才知道效野之外不是没有春天,可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啊。
17.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18.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写出“寄情山水”即可)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②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慧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非其上:认为他们的统治不对。 ③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 ( )
③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 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
8.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三个选段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从选文中看,_______________更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10.请说说孟子的“忧乐观”与范仲淹的“忧乐观”的不同点是什么?
7.①因(因为) ②在朝廷里做官 ③离开 ④以……为乐(为快乐)
8.①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为什么呢)? ②把天下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这样做却(还)不能称王(统一天下)的,从来没有这种情况。
9.与民同乐 欧阳修
10.孟子的“忧乐观”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忧乐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对即可)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君人:君主。涓:宫廷里侍从人员,太监。安事:何用。捐:丢掉,白白扔掉。 期年:十二个月叫“期年”,即一整年。三:好几匹。言其多,不是确指。
16.翻译句子。
①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②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7.说说“千金市骨”这个成语的含义。
18.请点评一下文中“君人”与“涓人”各有什么特点?
16.①天下的人一定都认为大王能够出重金买千里马,现在千里马很快就要到了。 ②于是从那时起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好几匹千里马。
17.用千金来购买千里马的头骨,比喻对贤才的渴望。
18.君人:求贤若渴,不惜重金。涓人:求人有方,机智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