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妻子 绝境
无论 交通
22、给“便要还家”中的“要”注音并释义:(1分)
要( ),义:
2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4、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__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2分)
我的理解:
21、妻子和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要说,(更)不必说 交错相通 (各1分)22、要(yāo):通“邀”,邀请。(1分)
23、(1)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十分感叹。(2分)
(2)村里人告诉他道:“(我们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分)
24、①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每一点各1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略无阙处
(3)良多趣味 (4)属引凄异
21.翻译下列句子。(1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2.文章主要写三峡的 ,突出了三峡 的总特征。(1分)
23.“素湍绿潭”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可见怎样的景观?
(1分)
2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是从 觉进行描写。以景写 ,以 传情。“空谷”“久绝”回应了文中的“ , ”。(2分)
25.在文章内结尾处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2分)
20.(1)在 (2)阙=缺,断绝 (3)确实,实在 (4)连缀,连续
2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2.山水,高山水险
23.俯视。写出了春冬之时三峡壮丽的景观。
24.听 声 声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5.渲染 萧瑟悲凉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
文言文阅读(11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2分)
(1)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 (2)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4分)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2分)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3分)
1.(1)鱼的影子。忧伤(的样子)。 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2分
阅读《山市》,完成5-9题。(18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5.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相顾惊疑 ( ) ②惟危楼一座( )
③裁如星点( ) ④窗扉皆洞开 (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________________ 为初生阶段; _______________ 为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的出现与消失是高潮阶段。(3分)
8.那时的人们把“山市”称为“鬼市”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3分)
①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对于许多的自然现象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你除《山市》外,还知道哪些现象古人不能解释而把它们付诸神话故事?至少写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你随着某旅游团在沙漠地区或大海游玩,恰巧出现文中所描述的这种景象,你该如何向游客们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①看 ②高 ③ 通“才”,只有,仅有 。④ 象洞一样打开
6.(1) 不多久,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2)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靠着栏杆,有的站立着,姿态各不相同。
7.宫殿,城郭,危楼。山市的变化速度之快。
8.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9 。①天狗吃月、腐草为萤、露结为霜等;
②这是由于光线在大气层中的折射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当空气中各层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折射的光线把远处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形成奇异的幻景。一般发生在沙漠地区和海边,古人误认为是蜃(大蛤蜊)吐气而成,所以叫海市蜃楼,也叫蜃景。(只要求大体道理讲到即可)
小石潭记(12分)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心乐之。乐: (2)下见小潭。下:
(3)水尤清冽。清: (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13.(1)使……快乐 (2)向下 (3)清澈 (4)像狗的牙齿那样(一样) 14.(1)(潭)用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2)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冷落没有来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15. 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 分)
(l)至于夏水襄陵: (2)虽乘奔御风: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
A.① 自三峡七百里中 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①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②群响毕绝
C.、①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②或凭或立
D.、① 属引凄异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文中“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表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 分)
6、 ( 2 分)〔 1 )漫上(丘陵)(2 )飞奔的马
7 、( 2 分)答案:B
8 、( 4 分)( 1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2 分)
( 2 )中间有一千二百里路,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 分)
9.( 2 分)一是突现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答出一点得1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5.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2分)
6.请用原文回答。(3分)
(1)佛印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度赞叹核舟技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舟中三人的神情气度为什么各不相同?(5分)
8.读到最后一段,可以看到径寸之木,却雕刻出如此多的东西,为此,你想到了哪些?(6分)
5.《虞初新志》 魏学伊
6.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嘻,技亦灵怪矣哉!
7.苏黄是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约束;佛印是和尚,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所以神情气质各不相同。
8.想到平时的历练,或中华古老技艺的高超。
(甲)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飘渺,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 “鬼.市”云。
(乙)小石城山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11.解释加点的词。(2分)
(1)裁如星点 裁:
(2)少北而东 少:
(3)人烟市肆 市肆:
(4)良久乃已 良久:
12.为下列加点词在(甲)文中找同义词。(2分)
(1)有若门焉( ) (2)望甚远( )
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2分)
(1)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2)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14.(甲)文中把 “山市”又称为‘‘鬼市’’的原因是什么?(乙)文“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的原因是什么?(4分)
[f48dc531dcedd0ad.jpg]
14.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因为仅是传说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水仙 (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 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 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
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3)请已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译文: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译文:
5.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2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3.(4分)(1)季节 (2)想要 (3)停止 (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4.(4分)(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每小题3分)
5.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 (2分)
【水仙】译文
我有四条命,各自存在于一年的一个时节:春天以水仙、兰花为命,夏天以莲花为命,秋天以秋海棠为命,冬天以腊梅为命。如果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如果哪一季缺了这一种花,那就等于夺去了我这一季的命。
水仙花数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并不是为了在南京安家,而是为了在水仙的故乡安家。记得丙午年的春天,当时穷困潦倒,无富余钱财过年,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没钱购买。家人说我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我说:难道你们是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家人劝不过我,给了我玉饰去换水仙花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
观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仅:仅仅
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尽:穷尽
C.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舸:船
D.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B.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为宫室、为器皿 而旗尾略不沾湿
C. 浙江之潮 D. 虽席地不容间也
大道之行也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B.《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总起全文,揭示了文章的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
C.选文主要描绘了江潮的壮观景象,对其它着墨不多.。
D.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A D 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