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0—23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挐,撑船)一小舟,拥毳衣(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雾凇,云、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 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相与步于中庭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中人鸟声俱绝。
2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征: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景物特征:
2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 文 | 时 间 | 景 | 情 |
甲 文 |
| 月景 | 闲情 |
乙 文 | 更定 |
|
|
三(40分+3分书写)
20.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1.略 22.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23.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和《赤壁赋》选段,完成15~18题。
(共12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②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注释】 ①既望:农历十六日。 ②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④冯(píng)虚御风: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冯虚,凭空、凌空。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或短语。(4分)
①念无与为者( ) ②遂至承天寺( )
③水波不兴 ( ) ④遗世独立 (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7.甲段中“闲人”指不贪恋名利而能从容流连美景的人。请结合乙文的内容说说“闲人”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体现的。(2分)
18.下列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闲人如吾两人者”和“羽化而登仙”透露出作者悲观消极、企图逃避的情绪。
B.乙段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与王勃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相类似。
C.张怀民与苏轼一样,都是投身自然、不争名利之人,这从“怀民亦未寝”可以看出。
D.甲、乙两段中都写到月光的皎洁,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追求。
15.①没有与我一起快乐的人; ②于是来到;
③起,作; ④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共4分,每个1分)
16.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②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
(共4分。每句2分,重点字词翻译要到位)
17. (1)清风明月,泛舟江上,悠闲自在;(2)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共2分)
18.A(共2分)
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完成9~13题。(15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分)
①心乐之( ) ②凄神寒骨( )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④俶尔远逝(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3分)
A.、以其境过清,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B.、闻水声,如鸣佩环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
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D.、潭中鱼可百许头,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2、小石潭“水尤清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2分)
13、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①以……为乐,意为“对……感到(觉得)快乐” ②使……凄楚(使……感到凄凉) ③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④忽然
10、C
11、译文:①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②小石潭的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2、一是可见石底;二是鱼若空游。(抽取文中原句回答亦可)
13、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而“心乐之”;从作者当时政治处境来看,柳宗元被贬此处,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官场失意之情的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 后来写鱼“似与游者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寂静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自然地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4.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15、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3分)
16.《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14.(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15、《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6.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17.(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8——21题。(10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月色入户( ) (2)念无与为乐者( )
(3)遂至承天寺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9.翻译下列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0.文章“记”的要素是(2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1.这篇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欣赏到的优美夜景,主要表达了作者 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2分)
22.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2分)
18.(1)门 (2)考虑,想到 (3)于是,就 (4)只是
19.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栢的影子啊。
20.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件:夜游承天寺
21.乐观、豁达 壮志难酬。
22.一是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即“赏月的闲人”,二是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即“被贬的闲人”。
(甲)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飘渺,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 “鬼.市”云。
(乙)小石城山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11.解释加点的词。(2分)
(1)裁如星点 裁:
(2)少北而东 少:
(3)人烟市肆 市肆:
(4)良久乃已 良久:
12.为下列加点词在(甲)文中找同义词。(2分)
(1)有若门焉( ) (2)望甚远( )
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2分)
(1)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2)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14.(甲)文中把 “山市”又称为‘‘鬼市’’的原因是什么?(乙)文“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因为仅是传说而已。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10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沈复《童趣》)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项为之强: ②徐喷以烟:
③与友期行: ④入门不顾:
10.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下车引之”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的是( )(2分)
A.昂首观之 B.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C. 项为之强 D. 使之冲烟飞鸣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3da2c74d1db7473.jpg]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妻子 绝境
无论 交通
22、给“便要还家”中的“要”注音并释义:(1分)
要( ),义:
2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4、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__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2分)
我的理解:
21、妻子和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要说,(更)不必说 交错相通 (各1分)22、要(yāo):通“邀”,邀请。(1分)
23、(1)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十分感叹。(2分)
(2)村里人告诉他道:“(我们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分)
24、①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每一点各1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略无阙处
(3)良多趣味 (4)属引凄异
21.翻译下列句子。(1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2.文章主要写三峡的 ,突出了三峡 的总特征。(1分)
23.“素湍绿潭”是从哪个角度进行描写的,可见怎样的景观?
(1分)
2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是从 觉进行描写。以景写 ,以 传情。“空谷”“久绝”回应了文中的“ , ”。(2分)
25.在文章内结尾处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2分)
20.(1)在 (2)阙=缺,断绝 (3)确实,实在 (4)连缀,连续
21.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2.山水,高山水险
23.俯视。写出了春冬之时三峡壮丽的景观。
24.听 声 声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5.渲染 萧瑟悲凉的秋景,表现旅人的哀愁
文言文阅读(11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2分)
(1)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影: (2)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4分)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2分)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3分)
1.(1)鱼的影子。忧伤(的样子)。 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