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解释加点的词。
胜: 涯: 备: 极:
2.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括回答这个句子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4.上文的作者是 朝的 ,他认为“迁客骚人”的做法不可取,联系全文,说说他认为古代圣贤的做法是 , ,从而表明了他的伟
大抱负是 , 。
i.胜:美丽。 涯:边。 备:详尽。 极:尽。 2.(1)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广阔浩淼和景象的变化万千。 4.北宋 范仲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2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名( ) (2)妻子不觌( )
2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2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 ”来表达。
20、(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21、(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2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信乎其似巢也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9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又留蚊于素帐中 (2)果如鹤唳云端(3)盖一癞蛤蟆也(4)方出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于土墙凹凸处 B.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心之所向
C.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而置之其坐 D. 何不试之以足 以丛草为林
11.用斜线(/)为下面句子断句,只限一处。(1分)
故时有物外之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13.《幼时记趣》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读了本文后,你能说说作者是怎么获得这些乐趣的吗?你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趣事,请你列举一件和我们分享分享吧。(5分)
9.(4分,每小题一分)(1)白色 (2)高亢的鸣叫(3)原来是(4)正
10.C (3分)
11.故/时有物外之趣 (1分)
12.(1)抬起头观赏这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3分)
(2)(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3分)
13.(1)幼稚的童心,细心的观察,奇特的想象。(3分) (2)略(2分)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本文作者是 , 时期著名诗人。(2分)
10. 解释下列词(2分)
①要( )②咸( )③处处志之( )④寻( )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文中哪些地方反映桃源人与外人“间隔”?(2分)
12.“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源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3分)
13.作者不仅描写了桃花源优美安宁,而且把它写得若有若无,亦真亦幻,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9. 陶渊明,东晋。
10.同“邀”,邀请。全,都。做标记。随即,不久。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嗟叹惋”。
12. 不矛盾。桃源人对来访的渔人热情款待,表现出桃源人纯朴、热情好客的一面;对渔人的叮嘱,则表现出桃源人厌恶战争,向往和平自由的一面,他们不希望自己再重新卷入纷乱的战争中去。
13. 表现了作者对桃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当时无法实现又隐含着作者的一种惆怅。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9.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1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10.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1分)
A.山峦为晴雪所洗 酿泉为酒
B.冻风时作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2分)
⑴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⑵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2.这两篇写景散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11分)
【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___________的特点;从“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读出作者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则抓住了初春景象 、 的特点,在生动的描写中,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怀;用词上处处突出了早春景物的特征,如写柳条用“将舒未舒”,写麦田用“浅”,文中类似的词还有□、□、□。
9.A 10 、D 11.(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评分:2分。每句1分。重点词语要落实,主要意思对即可) 12.【甲】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特立独行(和)高洁(不随流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晋陶渊明独爱菊。”)
【乙】乍暖还寒、万物复苏 ;热爱美好自然,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始、乍、新。(评分:共11分。除【乙】文的第3空为2分外,其它每空1分。)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其一犬坐于前 ( ) (2)弛担持刀 ( )
(3)狼亦黠矣 ( ) (4)屠大窘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
10.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
_________
。
8. 2 (1)像狗一样 (2)放松,这里指卸下 (3)狡猾 (4)困窘,处境危急
(每个0.5分)
9. 4 (1)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分)(得分要点:整句翻译通顺给满分,其中“并”、“故”各占0.5分)
(2)(屠户)往旁边看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2分)
10. 2 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凭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2分)答案不要求统一,答对意思即可给分。
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10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解释加点字。(4分)
俄而百千人大呼: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两股战战:
7.写救火情况,声响百千齐作,应有尽有的句子(2分):
8. 翻译句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2分)
9.课文中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起什么作用?(2分)
6. 俄而:一会儿(1分) 间:夹杂(1分)
指:指明(1分) 股:大腿(1分)
7.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8.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都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只大腿打哆嗦,几乎都想抢先逃跑。
9.从侧面衬托口技表演人技艺的高超。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登泰山记(节选)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白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颗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渭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上文的作者是____(朝代)的____(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____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第①段写长途跋涉用笔精简,而作者渴望一览泰山之情却蕴含其中。
B.作者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C.“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仪一句,就写出了登山途中的艰险。
D.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顶晚景图。
9.清 姚鼐(2分)
10.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3分)
11.B(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自非亭午夜分 自:如果
B.至于夏水襄陵 襄:漫上
C.良多趣味 良:好
D.每至晴初霜旦 旦:早晨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哀转久绝 以为妙绝
B.自三峡七百里中 有朋自远方来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D.不以疾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B.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C.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150字,就把700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象,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D.文章先写水,后写山,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C )(3分)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老人引扬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2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2分)
(1)渔人甚异之()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老人引杨氏入山()
(4)迫暮,与老人同出()
2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忘路之远近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蚕以塞忠谏之路也
C.杨氏谢而从之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于人也生于忧患
23. 解释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
24. 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为线索,甲文段按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是通过来描写洞内生活情况的。(2分)
25. 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共同点吗?你相信两文段所写生活的真实性吗?为什么?(2分)
21(1)觉得奇怪(2)类(3)拉,带领(4)接近22C
23(1)老人和小孩,都十分和悦快乐。(2)(在这儿)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些一点也不缺少。
24行踪空间人物对话
25第一问: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原始农耕生活。第二问:不真实。这样的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在当时的__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