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选自课文《 》 ,作者 ,又名 ,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2分)

2、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来此绝境 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 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翻译。(2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选( ),译文:

4、请写出两个源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分)

5、下列各句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陶渊明《桃花源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2分)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桃花源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2分)

7、《桃花源记》叙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1、《桃花源记》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2、D 

3、(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补充必要的成分,得1分;“要”译为“邀请”,得1分。) 

(2)渔人为(他们)一一具体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感叹惊讶。(“具言”译为“具体地说出”、“叹惋”译为“感叹惊讶”,各得1分,意近即可。)两题都选者,改第一题。除标准答案外(1)只出现半句,如“设酒杀鸡作食”被译为“去吃饭”,须扣1分。(2)“具”译为“详细、详尽”亦算对。“惋”必须译为“惊讶”,否则扣1分。

4、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正确写出一个,即得1分。)            5、C  

6、秦时;躲避秦时战乱

7、因为它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彼此关心、爱护……这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审美追求,令人向往。(言之有理即可。) 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1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求,得1分(突出“追求”即可)。

(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7、解释加点词(2分)

①屋舍俨然( ) ②便要还家( )

③选贤与能( )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 欲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通人 阡陌交通

C.、便舍船 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 水陆草木之花

9、有些成语出自上文,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1、比较分析:(5分)

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 的主题,但又有所不同,(1)文中世外桃源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大同社会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整齐的样子 同“邀”邀请 同“举”推举 憎恶 8、A 9、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颖缤纷、夜不闭户、选贤举能、天下为公。10、略。11人类美好社会构想 (意近即可)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守等(以上任意三个即可)。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阅读《山市》选文,回答文后11-14题。(17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11、作者是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 ,字留仙,世称“ ”。(4.5分)

1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通假字: 释义:

(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通假字: 释义:

13、结合语境,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相顾惊疑:

(2)历历在目:

14、选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写的?请找出相应的词语来。(4.5分)

答:以 为线索,相关的词语依次是:

11、清代   蒲松龄   聊斋先生

12、 (1)乌通无,没 (2)裁通才,仅仅 

13、 (1)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  (2)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14、时间  忽见→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时间词一个0.5分)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己。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2、解释加点词意思。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无何:( )

② 惟楼一座。 危:( )

③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有:( )

窗扉皆洞开。 窗扉:(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语句。

①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译文:

②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译文:

14、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作“鬼市”?

答:

12、① 不久,不一会儿。② 高。③ 没有。④ 窗户。(4分)

13、译文:①其中有的像楼,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巷,都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②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人靠着(阑干),有的人站着,姿态各不相同。(2+2=4分)

14、因为那时候的人们无法用科学理论来解释这一自然现象,只好借“鬼市”作出迷信解释。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8至12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解释下列词语。(2分)

(1)俨然: (2) 交通: (3)妻子: (4)绝境: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桃花源人的先祖为什么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人现在想离开吗,为什么?(2分)

1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

1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既美丽又充满神秘,请以“桃源美,美在……”写三句以上赏析性的话。(2分)

11、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像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7~10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缘: 交通: 志: 绝境:

8、翻译。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用原文)

10、这几段文字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有何用意?

答:

7、(4分)沿,顺着  交错相通  做标记  与世隔绝的地方

8(4分)(1)老人小孩都充满了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9、避秦时乱(2分)

10、(2分)描绘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19、解释加点字(7分)

寝 ( ) 咸( ) 易 ( ) 迩( )

名( ) 劳( ) 鸿儒( )

20、解释句子(4分)

①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1分)

22、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1分)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23、用甲文语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2分)

19、相貌丑陋      都       轻视( 轻慢 )      近   、出名   形体、身体    大

20、1、小时候一点也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1、郑桥桥抓住点滴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

22、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23、1、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4、保持高尚节操  安贫乐道

《桃花源记》节选(11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解释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便还家 ②来问讯 ③此中人

A.、yāo ,要求 xián,没有事情 yù ,说

B.、yāo ,邀请 xián,都 yù ,告诉

C.、yào ,要是 xián,请 yǔ ,话

D.、yào,如果 xiàn,热情 yù ,语言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 (2分)

A.出:既,得其船 皆酒食B.乃:大惊 不知有汉

C.复:前行 不出焉D.舍:便船 屋俨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分)

4、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2分)

5、以“桃花源美,美在……”的句式写几句赏析性的话。(3分)

1、B   2、C

3、(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打扰这么平静的生活,或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5、参考示例:桃花源美,美在坦荡如砥,一望无垠的土地。桃花源美,美在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屋舍。桃花源美,美在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桃花源美,美在静谧祥的气氛,淳朴的民风。

阅读陶渊明《桃花源记》选段,完成完成9-14题。(16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遂与外人间隔(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1.选出加点词词义相的一项( )(2分)

A. 绝: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佛印类弥勒 B.乃:大惊 不知有汉

C.复:前行 不出焉D.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神情与苏黄不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以上选文,请写出两个出自本文的成语(2分)

1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请用简洁的文字回答。(3分)

9.①交错相通 ②更不用说 ③妻子儿子 ④隔绝

10.①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②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11.C

12 ①讲社会的动乱,__和秦以后的变迁。②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③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13、(略)。14、(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题(共15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3、、给黑体字注音(3分)

参差披拂 ( ) 悄怆幽邃( ) 往来翕忽( )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3分)

(1)俶尔远逝 俶尔:

(2)悄幽邃 怆:

(3)佁然不动 佁然:

15、翻译句子(4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第3页·共6页)

16、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感情?(2分)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3分)

13、fú  suì xī   14、俶尔:忽然 怆:悲伤 怡然:愣住的样子  15、A、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悬空游动,又有什么凭借。B、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相互缠绕摇动,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16、17、发现-周围景物-源流-感受的顺序来写。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给人的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