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幼时记趣》,完成16—19题。(共20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1)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必细察其纹理( ) (2)私作群鹤舞空( )

(3)喷以烟( ) (4)怡然自得( )

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1)

(2)

(3)

18、课文写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依次概括三件在下面方格内。(6分)

19、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4分)

16.(1)花纹 (2) 比 (3)慢慢地 (4) 喜悦的样子(4分,意对即可)

17.略。(6分)

18.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6分,填对任意3个即可得满分)

19.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4分,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五色交辉 相与步于中庭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山川美   莲出淤泥而不染

  B.未复有能其奇者    遂外人间隔

  C.念无与为乐    未复有能与其奇

  D.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病终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5.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写景的名句用四个字概括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16.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文写景精妙纷呈,但抒情各有千秋,请分别谈谈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2. ①交相辉映。(1分) ②共同,一起。(1分) (共2分)

13. C (2分)

14.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2分)

15、山川;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月色如水。(每空0.5分,共2分)

16、甲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沉醉山水的喜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答对一点即可,1分)  乙文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1分)(共2分)

阅读《与朱元思书》文段,回答9—12题(10分)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望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风烟俱( )负势上( )互相轩( )窥谷望( )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1、作者描绘富春江的景色,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用原文的话概括为“

”。第二段则写了“ ”,其特点是 。第三段又写了“ ”。(3分)

12、找出文中作者观山的感受的一个字 “ ”。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个含该字的句子 。(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15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①山阴:地名,即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的作品。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经宿:一整夜。)

9、解盘下列句子中加着重是以的词语。(2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

(2)造门不前而返。造:

10、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吾本乘兴行 濯清涟不妖

B.相与步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C.欣起行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即便夜乘小船就 心乐,伐竹取道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12、(甲)(乙)两文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友情,请从两文中找出 句表现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字的理由。(4分)

13、(甲)文的点晴之笔是哪一句?它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分)

9、考虑,想到(2)到

10、B

11 、(1)略

(2)(王子猷)立即连夜乘小船到他那里去。

12、示例:甲文(1)念无与为乐者,遂到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示寝,相与步于中庭,(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1)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2)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

示例:甲文(1)在孤寂中寻求快乐,首先以的是张怀民,可见两人友情的非同一般。(2)心心相通,共同的感受月色的美好,漫步庭院。(3)处境相同,心境变相同,可谓知己。乙文:(1)当内心感到孤寂彷徨无人可诉说时,首先想到的是戴安道,可见两人友情之深。(2)王子遒不惧戴安道家路途遥远去找他,可见两人感情深厚。(2分)

1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分)当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微妙的,其中2包含着被贬谪的孤寂与悲凉,赏月的愉悦与朋友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本文作者是 朝的文学家、哲学家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仙”、“龙”比喻陋室的“室主”。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了交往宾客的身份,以此表明作者孤傲的心情。

C.从文中看,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D.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表达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9.唐  刘禹锡(1+1分)

10.没有(嘈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3分)

11.B(3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24分)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5.解释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互相轩邈 ②鸢飞戾天

③望峰息心 ④负势竞上

16.翻译句子。(4分)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7.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4分)

18.从写景方面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4分)

19.从抒情方面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0.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4分)

15.①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②至 ③平息 ④凭依 16.①像鸢飞到天上的人(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②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 连忘返。 17.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8.由高到低,由远及近 视觉,听觉 19.比喻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而有些消极遁世。 20.这两句主要写人们在这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 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一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 得到净化。(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明年 越:经过

B.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属于

C.把酒临风 临:面对

D.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这

9.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0.下面对此文的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借为岳阳楼作记的机会,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B.范仲淹受滕子京所托为岳阳楼作记,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

C.范仲淹为岳阳楼作此记,着重记载了重修岳阳楼的意义,盛赞巴陵胜状美景。

D.范仲淹对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是为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8、B   9、C   10、C

与朱元思书(12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势竞上( ) ②鸟相鸣 ( )

③互相轩邈( ) ④经纶世务者( )

17.下列各句中的“者”与例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A. 中轩敞者为窗B.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C.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D.纪伯伦者,黎巴嫩人也

18.写出文中概括富春山全貌的句子并翻译。(2分)

句子:

翻译:

19.理解填空。(4分)

(1)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 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 ”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 的特点。

(2)文章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可爱者甚( ) ②清涟而不妖( )

③不不枝( ) ④香远清( )

11. 翻译文言语句。(4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理解填空。(9分)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4分)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3.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多   洗涤   长蔓(牵牵连连)    更加

  11. 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2.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13.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文言文阅读(16分)

(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

7、解释加点词(2分)

①屋舍俨然( ) ②便要还家( )

③选贤与能( )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

8、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 欲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通人 阡陌交通

C.、便舍船 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 水陆草木之花

9、有些成语出自上文,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比较分析:(5分)

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对 的主题,但又有所不同,(1)文中世外桃源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大同社会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整齐的样子 同“邀”邀请 同“举”推举 憎恶 8、A 9、世外桃源、豁然开朗、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颖缤纷、夜不闭户、选贤举能、天下为公。10、略。11人类美好社会构想 (意近即可) 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守等(以上任意三个即可)。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