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项为之( ) (2)虫草为林( )

(3)鹤云端( ) (4)数十(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8.读了此文,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2分)

16.①通“僵”,僵硬;②把;③鸟鸣;④用鞭子打。
17. 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我)想

象在那里遨游,心情愉快而满足。

    [b72cb85f6a4752c4.jpg]

比较阅读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二)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负势竞上 (4)望峰息心

7、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译文:

9、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

6(1)“阙”通“”缺,空缺;(2)即使;(3)凭借或依靠;(4)平息或停止

7.A

8、(1)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评分:“襄”“沿溯”各1分,大意1分,其他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2)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评分:“经纶”“反”各1分,大意1分,其他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9、(1)湍急、清澈;(2)凄凉或悲哀或凄清。(每空一分,意思对即得分)

阅读《马说》,完成14—18题。(共1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4、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 ②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 ③执而临之( ) ④求其能千里也( )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6.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17.文中的“伯乐”比喻 ,“千里马”比喻

,“食马者”比喻 。(3分)

18、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2分)

14、(1)喂养(2)等同(一样)(3)马鞭(鞭子)(4)怎么(4分)

15、翻译: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马之千里”解释语序不当扣1分,“或”、“尽”等关键词未正确解释扣1分。(2分)

(2)所以即使有名马(千里马),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拿“千里马”来称呼它。(2分)

1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分。答“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的也算对)

17.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有才能的人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3分)

18、围绕作者良好的愿望作答。如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也可从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方面回答。(2分。意对即可。)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16—19题。(共20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1)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必细察其纹理( ) (2)私作群鹤舞空( )

(3)喷以烟( ) (4)怡然自得( )

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1)

(2)

(3)

18、课文写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依次概括三件在下面方格内。(6分)

19、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4分)

16.(1)花纹 (2) 比 (3)慢慢地 (4) 喜悦的样子(4分,意对即可)

17.略。(6分)

18.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6分,填对任意3个即可得满分)

19.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4分,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五色交辉 相与步于中庭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山川美   莲出淤泥而不染

  B.未复有能其奇者    遂外人间隔

  C.念无与为乐    未复有能与其奇

  D.遂至承天寺张怀民  病终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5.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写景的名句用四个字概括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16.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文写景精妙纷呈,但抒情各有千秋,请分别谈谈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2. ①交相辉映。(1分) ②共同,一起。(1分) (共2分)

13. C (2分)

14.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2分)

15、山川;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月色如水。(每空0.5分,共2分)

16、甲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沉醉山水的喜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答对一点即可,1分)  乙文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1分)(共2分)

阅读《与朱元思书》文段,回答9—12题(10分)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望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风烟俱( )负势上( )互相轩( )窥谷望( )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1、作者描绘富春江的景色,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用原文的话概括为“

”。第二段则写了“ ”,其特点是 。第三段又写了“ ”。(3分)

12、找出文中作者观山的感受的一个字 “ ”。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个含该字的句子 。(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3题(15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注:①山阴:地名,即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的作品。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经宿:一整夜。)

9、解盘下列句子中加着重是以的词语。(2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

(2)造门不前而返。造:

10、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吾本乘兴行 濯清涟不妖

B.相与步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

C.欣起行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即便夜乘小船就 心乐,伐竹取道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12、(甲)(乙)两文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友情,请从两文中找出 句表现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字的理由。(4分)

13、(甲)文的点晴之笔是哪一句?它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分)

9、考虑,想到(2)到

10、B

11 、(1)略

(2)(王子猷)立即连夜乘小船到他那里去。

12、示例:甲文(1)念无与为乐者,遂到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示寝,相与步于中庭,(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1)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2)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

示例:甲文(1)在孤寂中寻求快乐,首先以的是张怀民,可见两人友情的非同一般。(2)心心相通,共同的感受月色的美好,漫步庭院。(3)处境相同,心境变相同,可谓知己。乙文:(1)当内心感到孤寂彷徨无人可诉说时,首先想到的是戴安道,可见两人友情之深。(2)王子遒不惧戴安道家路途遥远去找他,可见两人感情深厚。(2分)

1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分)当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微妙的,其中2包含着被贬谪的孤寂与悲凉,赏月的愉悦与朋友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本文作者是 朝的文学家、哲学家 (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仙”、“龙”比喻陋室的“室主”。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了交往宾客的身份,以此表明作者孤傲的心情。

C.从文中看,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D.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表达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9.唐  刘禹锡(1+1分)

10.没有(嘈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3分)

11.B(3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24分)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5.解释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互相轩邈 ②鸢飞戾天

③望峰息心 ④负势竞上

16.翻译句子。(4分)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7.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4分)

18.从写景方面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的?(4分)

19.从抒情方面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0.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4分)

15.①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②至 ③平息 ④凭依 16.①像鸢飞到天上的人(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②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 连忘返。 17.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8.由高到低,由远及近 视觉,听觉 19.比喻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而有些消极遁世。 20.这两句主要写人们在这高山、泉水和草木鸟兽的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 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一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所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 得到净化。(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明年 越:经过

B.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属于

C.把酒临风 临:面对

D.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这

9.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0.下面对此文的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借为岳阳楼作记的机会,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B.范仲淹受滕子京所托为岳阳楼作记,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

C.范仲淹为岳阳楼作此记,着重记载了重修岳阳楼的意义,盛赞巴陵胜状美景。

D.范仲淹对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是为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8、B   9、C   10、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