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桃花源记》选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18、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3分)

答:

17.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黄发垂髻 ”1分 ,“怡然自乐”1分共2分)

18.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 (意对即可)。(3分)

老虎之死(10分)

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久而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以其余奉虎,虎谓其衷,益爱近之。久之,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小而缘( ) (2)使猱爬搔之( )

(3)爱近之( ) (4)久( )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1)久而成穴,虎殊快,不觉也。

(2) 猱徐取其脑啖之,而以其余奉虎。

24.读了这则短文,你有什么启示?(请不少于两点)?(2分)

22.(1)擅长     (2)就      (3)更加  (4)音节助词,无意。

23.(1)(老虎的脑袋)让猱挠个不停,挠出了个窟窿,老虎非常舒服,不觉得脑袋挠破了。

   (2)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并把吃剩的余渣用来献给老虎。

24.例:(1)弱小的能打败强敌。(2)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是取胜之道。(3)暗箭最容易伤人。

(4)爱听恭维话等,容易使人们被片面的感觉蒙蔽,看不见客观真相。(5)须提防阿谀奉承的小人。(意对即可)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答之 ( ) (2)便还家( )

(3)便扶路( ) (4)欣然往( )

19.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余人各复延至

A.安陵君许寡人B.悬泉瀑布,飞漱

C.门人弟子填室 D.把酒临风,喜洋洋者矣。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8.(4分(1)详细 (2)通“邀”,邀请(3)从前的,旧的 (4)计划(每小题1分)

19.(2分)C   20.(4分)(1)(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这里面的人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起。”(各2分)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10——13题。(12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佁然 ( ) ②凄神寒骨( )

③斗折蛇行( ) ④不可久居(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1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①呆呆的样子  ②使……凄凉  ③像北斗星那样  ④停留  (4分,每空一分)

11.①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透明。(2分) ②小石潭的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分)  

1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1分)   

13.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3分)

阅读文言文《马说》,完成12--16题。(10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

1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才美不外见 曹刿请见 B.安求其能千里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5、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16、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2分)

12、(1)吃一顿。(2)正确的方法。

13、B

14、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15、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答对一个要点即可)

16、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五色交辉 ②相与步于中庭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山川之美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遂与外人间隔

  C.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病终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5.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乙文描写了“月色之美”,写景的名句用四个字概括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16.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甲、乙两文写景精妙纷呈,但抒情各有千秋,请分别谈谈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2. ①交相辉映。(1分) ②共同,一起。(1分) (共2分)

13. C (2分)

14.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2分)

15、山川;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月色如水。(每空0.5分,共2分

16、甲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沉醉山水的喜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答对一点即可,1分)  乙文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1分)(共2分)

犯 日 忌 柳宗元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 ,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释】①畏日:怕犯忌的日子。②椸(yí):衣架,晾衣竿。③盗暴:盗吃食品、糟踏物品。④阖(hé)门:关闭门户。⑤僮:仆人

6.对下列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爱鼠,不猫犬。(畜:饲养,喂养) B. 僮罗捕之。 (购:购 买)

C. 以为己生岁子。(直:通“值”,遇到,碰到) D.何以至是乎哉? (且:究 竟)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仓廪庖厨,悉恣鼠不问。 悉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

B. 饱食无祸。 长跪谢之曰

C. 夜窃啮斗暴。 登斯楼也,有去国怀乡。

D. 弃之隐处,臭数月已。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永州某氏之所以对老鼠“恣鼠不问”,任由老鼠妄为,是因为他出生于鼠年。

B.后来居住的人千方百计捕杀老鼠,是因为他认为老鼠是盗吃食品、糟踏物品的坏家伙,必须彻底消灭。

C. 某氏时,他家的老鼠“饱食而无祸”;后来,它却落得“杀鼠如丘”的下场,这是采用对比的写法,意在告诉我们放纵猖獗、祸害别人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D.这是一则寓言,作者借老鼠喻“祸害他人的人”,其寓意是:让我们对那些危害百姓的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纵容妥协,一定要坚决打击。

9. 翻译句子 (6分)

①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上文《犯日忌》)

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二章》)

   6.B;    7.C;   8.A;

9.(4分)①哎!那些老鼠以为那种吃饱喝足而又无灾无祸的日子是可以永远过下去呢!(抓“以”“恒”一字1分)②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亲戚朋友都要背叛他。(抓住“至、畔”字一字1分)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鱼可百许头 可: (2)蒙络摇缀 络:

(3)佁然不动 怡然: (4)悄怆幽邃 悄怆: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6.《小石潭记》中写景,主要突出写了小石潭的水“清澈”这一特点,作者既用了正面描写,如“ ”,又用了侧面描写,如“ ” “ ”。(3分)

17.柳宗元在《江雪》中所描写的环境特征,在《小石潭记》中也有表现,主要体现在“ ”;诗与文所写的时代背景相同,都是作者 , 所以表达出的情感也有相同之处,这就是 ,当然,在《江雪》中,更表达了作者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这主要体现在“ ”这个词语上。(4分)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每小题1分,共4分)

(1)大约 (2)缠绕 (3)呆呆的样子 (4)忧伤的样子

15.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因为那里环境过于清冷,不适合长久的居住,于是记录下小石潭的景色离开。

16.(每空1分,共3分)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7.(每空1分,共4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被贬官期间  内心悲凄、孤寂之情  独钓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康乐以来,未

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

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

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互相轩 ⑵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奇山异水,天下独。 猿则百叫不

B.、实是欲界仙都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急湍甚箭,猛浪若。 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D.、康乐来 属予作文记之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5、【甲】【乙】两文在描绘山水之景上很有相同点,都是开篇总括山水之景,如【甲】文

”、【乙】文“ ”,然后再具体描绘之。(2分)

16、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甲】【乙】两文都是写给友人的信,都描绘了山川之奇异美景,但所表达的感情略有差异,请说说。(2分)

12、⑴远,这里作动词用:往远处伸展。⑵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13、C14、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候能见到太阳。(“柯、蔽、犹、交映”译错一个扣半分)1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6、【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自明本志——蔑视追求利禄之徒,爱慕美好自然;或婉言相劝朋友,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9~ll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便

俨然

B. 是大同

秦王唐雎曰

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忠之也,可以一战

D. 故人不独其亲

贤臣,远


10.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的是 (3分)

A.两个文段都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但《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

B.“外户而不闭”说明作者认为在理想社会当中,盗窃和害人等坏事情不会发生。

C.“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是指儒家的理想社会。

D.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里和儒家的大同社会中老人和小孩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9C 10A 11老人小孩(1分)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1分)。

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1分),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