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5~8 题。(17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醉翁之不在酒 意 (2)得之心而之酒也 寓:

(3)树林阴 翳: (4)太守之其乐也 乐

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6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3分)

8.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5.(4分)( 1)情趣 (2)寄托(3)遮盖(4) 以……为乐(每小题1分)

6.(6分)(1)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熏熏的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

醉了。(2)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

是太守。

7.(3分)①读出了太守的“醉”是表象,而“乐”才是实质,②写“醉”正

是为了写“乐”。③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每答对一个点,得一分。表述

不清,不得分。)

8.(4分)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评分标准:生活态度2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5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

2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2分)

①渔人甚之 ②阡陌交通

③深入忘 ④可试水中

22.翻译句子。(4分)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译文:

23.“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 一词相仿。(1分)

24.“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1分)

25.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2分)

21.①对……感到惊奇  ②交错相通  ③同“返”,返回  ④到、往。

22.(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2)深山中有人存在的迹象,他们觉得很惊奇。23.豁然开朗24.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25.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__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石 油

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②,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挹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颇似淳⑥漆,然之如麻⑦,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⑨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野鸡;挹,原指舀水,此处指沾取。全句即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⑤缶:陶瓷罐子。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文:标上名称。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此 物 必 大 行 于 世

(2)盖 石 油 之 多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之如麻:_______________ (2) 试扫其煤以为墨:_______________

(3) 不若松木有时而:___________ (4) 人衣: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段记载说明了石油的哪些用途?(2分)

12. 沈括认为石油作为资源有什么优越性?你赞成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5分)

8. (1)此物/ 必 大 行 于 世

(2)盖 /石 油 之 多

9.  (1)同“燃”,燃烧   (2)作为/把……当作    (3) 尽,完   (4) 染黑

10. 这种墨一定会在世间广泛流传,从我开始做起吧。

11. 烧火、制墨

12.“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我不赞成他的看法。(1分)沈括认为石油取之不尽,现代地理学表明石油储量是有限的。(2分)

示例②:我赞成他的看法。(1分)事实证明,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确实“生于地中无穷”。 (2分)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6-9题。(8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饴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B. 其境过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策之不其道(《马说》)

C. 水声             D. 下见小潭,水尤洌。

不求达于诸侯(《出师表》) 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

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是哪一项?(2分)

例:斗折

A.猛浪若(《与朱元恩书》)

B.妻之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C.有亭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D.神弗也(《曹刿论战》)

8.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写出了小石潭水什么样的特点?(2分)

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在写景呢,还是在写情呢?如果是写景,请说出写的是什么景;如果是写情,也请说出渗透了什么情?(2分)

6.D(2分)

7.C(2分)

8.主要写法:侧面描写,写鱼是为了写水。特点:潭水清澈(写法答对得1分;特点答对得1分)

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既写景又写情。(1分)景是幽深凄清寂寥之景(1分)情是神骨凄寒心情忧伤之情(1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日更定/ 问其姓氏,金陵人B.、湖中得更有此人 / 心不在

C.一童子烧酒炉正 / 人声鼎D.、有痴似相公者 / 是日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舟子说的“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4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就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B.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C.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D.文章用语简练朴素,表达了作者淡淡的高洁情怀和淡淡的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6、(3分)C

7、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4分)

8、(4分)“独往湖心亭看雪。”   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子之见,但“痴”字是对作者最确切的评价。“痴”字体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9、(3分)D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1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猛浪若   ⑵势竞上,互相轩邈 ⑶潭中鱼百许头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0.从甲、乙两文中找出从侧面写“水清”的句子。(2分)

甲文:; 乙文:

21.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⑴飞奔的马  ⑵凭借  ⑶大约

评分标准:共3分,每小题1分。

19.⑴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⑵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评分标准:共4分,每句2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20.甲文:“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乙文:“(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评分标准:共2分,每句1分。

21.⑴向往自然、淡泊名利的情感。  ⑵孤凄悲凉的心境。

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

(1)出淤泥不染 而: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反:

(3)横柯上,在昼犹昏 蔽: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12.《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3分)

答:

13.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2分)

答:

14.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

答:

10(1)却(可是,但是)

(2)通 (同)“返”,返回

(3)遮蔽(遮住,遮掩)

11、(1)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2)蝉接连不断(不停)地呜叫(叫着、长鸣),猿(猿猴)不停(长久)地啼着(鸣叫)。

12、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13、清澈(水清,清);湍急(流急、急)。

14、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鱼可百许头 可: (2)蒙络摇缀 络:

(3)佁然不动 怡然: (4)悄怆幽邃 悄怆: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6.《小石潭记》中写景,主要突出写了小石潭的水“清澈”这一特点,作者既用了正面描写,如“ ”,又用了侧面描写,如“ ” “ ”。(3分)

17.柳宗元在《江雪》中所描写的环境特征,在《小石潭记》中也有表现,主要体现在“ ”;诗与文所写的时代背景相同,都是作者 , 所以表达出的情感也有相同之处,这就是 ,当然,在《江雪》中,更表达了作者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这主要体现在“ ”这个词语上。(4分)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每小题1分,共4分)

(1)大约 (2)缠绕 (3)呆呆的样子 (4)忧伤的样子

15.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因为那里环境过于清冷,不适合长久的居住,于是记录下小石潭的景色离开。

16.(每空1分,共3分)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7.(每空1分,共4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被贬官期间  内心悲凄、孤寂之情  独钓

岳阳楼记(选段)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醉翁亭记(选段)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朝夕阴 (2)多会

1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属予作文以之 醉翁亭

B.、予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也 

C.、若夫日出林霏开 不知人之乐

D.、览物情 四时景不同

14.翻译下列句子。(2分)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5.甲文概说阴晴变化的语句是“ ”;乙文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的语句是“ ”。(2分)

16.请分析两文所写的景物有哪些不同?(2分)

12.(1) 晖:日光  (2)在(2分)

13. D(2分)    

14.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2分)

1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2分)  

16.①甲文写水景,乙文写山景 ②甲文写朝暮之景,乙文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四季之景   ③甲文写景突出阔大壮观,乙文写景注重秀美多变。(答案不仅限此,意思对即给分,答对两个意思就给满分)(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出淤泥而不 (2)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 (4)而之不可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2)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译文:

1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2分)

1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兰花,请你说说赞成它的理由。(2分)

11.(1)沾染;污染  (2)我  (3)听说 (4)命名

12. (1)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2)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

13.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15.(2分)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