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节选文字,完成17 -20题。(共11分)

(一)林尽水浑,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二)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询美尘。偶合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乙亥北行蜀记》)

注:①甫:剐,才。②耘:除草。③询:确实。④汲井,从井里打水。

17.解释下蔼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在文字(一)中,桃花源中的民风如何?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4分)

20.节选文字(一)、(二)在展现的生活图景和表现手法方面各有何相同点?(3分)

17.(1)开阔敞亮的样子(1分)(2)与外世隔绝的地方(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18.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的自得其乐。(一句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9.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意对即可,2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各“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句1分,两句即可,2分)(共4分)

20. (1)和谐安宁、自得其乐(2分)(2)以人物见闻为线索、由远及近。由景及人,等等。(说出其中一点方法即可得1分)(合情合理即可。共3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四时之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至若春和明 B. 暮冥冥/ 日西山

C. 然则何时而耶/ 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D. 去怀乡/ 夫大,难测也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8.根据文意理解用原文填空。 (4分)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体现在“以己悲,以物喜”,其中“悲”体现为□□□□,□□□□ “喜”则体现为□□□□,□□□□。

9.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全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思想渊源是儒家仁爱的思想。

C.全文以骈散结合的句式表达,读时富于节奏感,声调铿锵,给人以美感。

D.“若夫”是引发抒情的词语,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

6.(3分)B(都解释为“迫近”)(A:景色,日光;C:快乐,以……为乐;D:国都,国家)

7.(4分)参考译文:(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斯人”、“谁与”、“归”各1分。意思对即可)

8.(4分)(一空1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3分)D(若夫是引发议论的词语)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9—13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房子

B.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漫:模糊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10.下面句中加点的“其”不是代词的一项是

A.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1.指出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火尚足以明也

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12.对上文第一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述说山名的由来,指出山名的错误。

B.订正历史错误,为华山正名。

C.评述华山真名谬传是由于“其文漫灭”。

D.叙述褒禅山真正的名字叫“花山”。

13.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A(舍:筑舍定居)

10.C(其:助词,无实在意义)

11 .D(A名词用作动词,命名;B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C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2.A

13.(1)褒禅山也叫做华山。

(2)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但所见到的景象越奇特。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共16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2.下列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 )( )(4分)

A.往来而不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B.而往,暮而归 服衣冠

C.讼繁兴 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D.若夫霪霏霏 既而弥月不

E.晦变化者 以伤先帝之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⑵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译文:

14.欧阳修自号“醉翁”的原因是“ ”。苏轼为所造之亭命名为“喜雨亭”的用意是“ ”。(请用原文回答)(2分)

15.《醉翁亭记》中写“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三个“乐”字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答:

16.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欧阳修为什么“醉”,苏轼因何“喜雨”?他们思想感情的共通之处是什么?(3分)

答:

11.示例一:睡眠重规律,学习高效率(生活高质量)。示例二:健康睡眠进社区,生活质量上档次。示例三:睡眠足,精神旺。示例四:功名利禄抛脑后,淡泊宁静入梦来。示例五:早餐晚餐要均衡,七八分饱睡得香。(3分)

12.B C

13. ⑴醉了能够与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⑵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好了。

1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亭以雨名,志喜也  ”。

15.山林之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从太守游  与民同乐

16. 要点: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苏轼“喜雨”是因为雨给百姓生活带来欢乐与幸福。他们思想感情的共通之处是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 中的意思:(2分)

(1)朝夕阴,气象万千( ) (2)日出而林霏(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4、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异二者之为 而长烟一空B.不物喜 醒能述文者

C.然则何时而耶 游人去而禽鸟也D.后天下之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5、<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2分)

16、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和“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分别是题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名联,请根据对联内容并联系课文,说说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忧乐有何不同?

12、(1)阳光 (2)散开

13、(1) (2)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茂密形成浓密的树阴。

14、 C

15、(甲)文从整体的角度概括描写洞庭湖的景色。(乙)文具体描绘琅琊山朝暮与四季的景象。

16、范仲淹是为天下百姓先忧后乐,欧阳修是为自己的贬谪而忧;范仲淹是为天下百姓而乐,欧阳修是为游山而乐,是与民同乐。范仲淹的思想境界更为博大。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答之 ( ▲ ) (2)便还家( ▲ )

(3)便扶路( ▲ ) (4)欣然往( ▲ )

19.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余人各复延至

A.安陵君许寡人B.悬泉瀑布,飞漱

C.门人弟子填室 D.把酒临风,喜洋洋者矣。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8.(4分(1)详细 (2)通“邀”,邀请(3)从前的,旧的 (4)计划(每小题1分)

19.(2分)C   20.(4分)(1)(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2)这里面的人说:“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起。”(各2分)

阅读下面一篇课内文言文,完成17—20题(9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3分)

(1)醉翁之不在酒 (2)佳木而繁阴 (3)者胜

1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山僧智仙也 辍耕垄上

B.行者休厅事之东北角
C.朝往,暮而归 学不思则罔

D.杂而前陈者 则何时而乐耶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0、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7、(1)意趣、情趣,(2)茂盛  (3)下棋      18、B

19、游玩山水的乐趣,领略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或: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阅读下文,完成5~8 题。(17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醉翁之不在酒 意 (2)得之心而之酒也 寓:

(3)树林阴 翳: (4)太守之其乐也 乐

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6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3分)

8.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5.(4分)( 1)情趣 (2)寄托(3)遮盖(4) 以……为乐(每小题1分)

6.(6分)(1)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熏熏的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

醉了。(2)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

是太守。

7.(3分)①读出了太守的“醉”是表象,而“乐”才是实质,②写“醉”正

是为了写“乐”。③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每答对一个点,得一分。表述

不清,不得分。)

8.(4分)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评分标准:生活态度2分,联系实际谈看法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5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

2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2分)

①渔人甚之 ②阡陌交通

③深入忘 ④可试水中

22.翻译句子。(4分)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 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译文:

23.“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 一词相仿。(1分)

24.“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1分)

25.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2分)

21.①对……感到惊奇  ②交错相通  ③同“返”,返回  ④到、往。

22.(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2)深山中有人存在的迹象,他们觉得很惊奇。23.豁然开朗24.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25.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__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石 油

鄜、延①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②,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挹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颇似淳⑥漆,然之如麻⑦,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⑨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石炭烟亦大,墨人衣。余戏为《延州诗》云:“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野鸡;挹,原指舀水,此处指沾取。全句即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⑤缶:陶瓷罐子。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文:标上名称。

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此 物 必 大 行 于 世

(2)盖 石 油 之 多

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之如麻:_______________ (2) 试扫其煤以为墨:_______________

(3) 不若松木有时而:___________ (4) 人衣: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段记载说明了石油的哪些用途?(2分)

12. 沈括认为石油作为资源有什么优越性?你赞成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5分)

8. (1)此物/ 必 大 行 于 世

(2)盖 /石 油 之 多

9.  (1)同“燃”,燃烧   (2)作为/把……当作    (3) 尽,完   (4) 染黑

10. 这种墨一定会在世间广泛流传,从我开始做起吧。

11. 烧火、制墨

12.“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我不赞成他的看法。(1分)沈括认为石油取之不尽,现代地理学表明石油储量是有限的。(2分)

示例②:我赞成他的看法。(1分)事实证明,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确实“生于地中无穷”。 (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