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6.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7.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2分)
5.①洗涤 ②生枝蔓 说明:本题2分。
6.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本题2分。
7.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说明:本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问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 名:命名
B.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寄托
C.佳木秀而繁阴 秀:繁茂
D.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快乐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之景不同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行者休于树 其一犬坐于前
C.而不知人之乐 温故而知新
D.醉能同其乐 安陵君其许寡人
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答:
4.D(“乐”应解释为“以……为乐”)
5.B(均译为“在”。A项中的前“之”译为“的”,后“之”译为“这”;C项的前“而”表转接,译为“却”,后“而”表顺接,译为“就”;D项的前“其”译为“他们”,后“其”表加强语气,译为“可要”)
6.C(“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错,应为“虽仕途不得意却仍有兼济天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Ⅱ卷(其他类题型共82分)
7.(4分)
像那(要说那)太阳出来后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后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
变化的,是山中早晨和晚上(的景象)。(大意正确计2分,落实“开”“归”“暝”“晦”的意
义各计0.5分)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文段,回答文后7—10题。(13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
(2)是进亦忧,退亦忧 进: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8.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两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3分)
7.(1)居:处在。(2)进:居庙堂之高。(3)归:归依。(4)因为。8.(1)我曾将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2)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9.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0.开放题,观点明确、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阅读文言文,完成7—10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丙午之春,先以度岁①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度岁:这里指过年。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7.用原文回答:甲文的中心句是“ ”;甲文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语句是“ ”;乙文中作者“ ”的行为突出显示了他对水仙的喜爱之情。(3分)
8.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濯清涟而不妖 濯: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3)欲购无资 欲:
(4)请已之 已:
9.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
1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动植物往往会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说说下面诗词句子中,“花落”和“落红”各自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
(2)
7.莲,花之君子者也 香远益清 (听予)质簪珥购之(或自他乡冒雪而归)
(每空1分,共3分)
8.(1)洗涤(2)亲近而不庄重(3)想,要(4)停止
(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每小题1分,共4分)
9.(1)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2)不看水仙,这与不返回金陵,仍在其他地方过年有什么区别呢?
(大意对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
10.(1)“花落”表现了作者伤春的情怀,也蕴含着时光流逝的伤感:(2)“落红”表现了作者虽然辞官归乡,但仍然挂念国家,希望发挥余热的情怀。
(大意对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负势竞上( ) ②好鸟相鸣( )
13.翻译。(2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理解。(3分)
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千丈见底 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_____________的特点。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
12.(2分)①凭依(或:凭借、依仗)②美丽(若答“友好”也可给分)
13.(2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或: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14.(3分)空一:从容出游,怡然自得(或:舒畅自如,游兴极浓等)空二:幽静(或:寂静、静等) 空三:鄙弃名利(或:淡泊功名、淡泊人生等)
阅读《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回答文后问题。(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6.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常有高原长啸,属引凄异 ( ) (2)随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属予作文以记之 ( )(4)猛浪若奔 ( )
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B.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C.每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D.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 :
(2) 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译:
9. 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 。
10.两文中分别表现作者对山水景色热爱的句子是 和
。总结三峡或富春江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3分)
6(1)(连接)(嘱托,嘱咐) (2)(飞奔的马)(马一样飞奔、奔跑)(2分)
7、(C)(2分)
8、(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2)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9.(1)湍急、清澈;(2)凄凉或悲哀或凄清 、生机勃勃
10.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山险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山峻水急春江美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太守谓谁? ( )(2)杂然而前陈者( )(3)猛浪若奔 ( )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3、下列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至于负者歌于途 仓鹰击于殿上 B. 横柯上蔽 负势竞上
C.猿则百叫无绝 天下独绝 D. 颓然乎其间者 然而不胜者
24、甲乙文的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段 | 主要内容 | 语言特色 |
|
甲文 | 山水之美 | 骈散相间,语言优美 | (2) |
乙文 | (1) | 多用骈偶,多用虚词 | (3) |
21、(3分)谓( 为,是 [1efbf60c8a044acc.gif]) 陈(摆开) 奔 (飞奔的马)
22、略 23、A
24. (1)游人之乐 (2)热爱自然、鄙弃利禄 (3)随遇而安、与民同乐
阅读下面节选文字,完成17 -20题。(共11分)
(一)林尽水浑,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二)明日,宿旦子冈。甫①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②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询③美尘。偶合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④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乙亥北行蜀记》)
注:①甫:剐,才。②耘:除草。③询:确实。④汲井,从井里打水。
17.解释下蔼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9.在文字(一)中,桃花源中的民风如何?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4分)
20.节选文字(一)、(二)在展现的生活图景和表现手法方面各有何相同点?(3分)
17.(1)开阔敞亮的样子(1分)(2)与外世隔绝的地方(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18.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的自得其乐。(一句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9.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意对即可,2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各“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句1分,两句即可,2分)(共4分)
20. (1)和谐安宁、自得其乐(2分)(2)以人物见闻为线索、由远及近。由景及人,等等。(说出其中一点方法即可得1分)(合情合理即可。共3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至若春和景明 B. 薄暮冥冥/ 日薄西山
C. 然则何时而乐耶/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 去国怀乡/ 夫大国,难测也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8.根据文意理解用原文填空。 (4分)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体现在“以己悲,以物喜”,其中“悲”体现为□□□□,□□□□ “喜”则体现为□□□□,□□□□。
9.下面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全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思想渊源是儒家仁爱的思想。
C.全文以骈散结合的句式表达,读时富于节奏感,声调铿锵,给人以美感。
D.“若夫”是引发抒情的词语,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
6.(3分)B(都解释为“迫近”)(A:景色,日光;C:快乐,以……为乐;D:国都,国家)
7.(4分)参考译文:(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斯人”、“谁与”、“归”各1分。意思对即可)
8.(4分)(一空1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3分)D(若夫是引发议论的词语)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9—13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房子
B.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漫:模糊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10.下面句中加点的“其”不是代词的一项是
A.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1.指出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项是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火尚足以明也
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12.对上文第一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述说山名的由来,指出山名的错误。
B.订正历史错误,为华山正名。
C.评述华山真名谬传是由于“其文漫灭”。
D.叙述褒禅山真正的名字叫“花山”。
13.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A(舍:筑舍定居)
10.C(其:助词,无实在意义)
11 .D(A名词用作动词,命名;B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C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2.A
13.(1)褒禅山也叫做华山。
(2)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但所见到的景象越奇特。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