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A.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彝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选文有改动)

【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田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垒矣fl,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出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俯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4)请其本。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0.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A.段】主要写的是 ;【8段】主要写的是

21.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 “乐”?

18.(2分)(1)牵扶,领;(2)大声说话、喊叫;(3)悠闲自得;(4)依照,按照。

说明:此题2分,每小题0.5分。

19.(2分)(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1分);(2)你不足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1分)?

说明: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20.(2分)【A段】游人乐太守也乐其乐或者与民同乐(1分)“B段】庄子乐则在庄子看来水中游鱼也乐(1分)。

说明:一空1分,意近即可。

21.(2分)示倒: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快乐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说明: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止确即可。

(黑龙江绥化)

阅读文言文,回答10-13题。(11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选自《岳阳楼记》)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轩邈: (2)把:

11.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12.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2分)

【甲】 【乙】

13.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分)

10.(1)高远,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2)持、执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1分。

11.(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2)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评分说明:(4分)每小题各2分。

12.【甲】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 【乙】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评分说明:(2分)每空1分。

13.示例: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写游览在江水之上,眼看水石相激,溅起朵朵浪花。耳闻冷冷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视觉听觉的美感。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世人爱牡丹 盛:多,众 B. 无案牍之劳 形:身体

C. 不不枝 蔓:长出藤蔓 D. 陶后有闻 鲜:少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8. 甲文紧扣“□□”这个文眼,运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从 、和 三个角度描写了陋室,表现了陋室不陋的题旨。

9. 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拿古贤之名室与“陋室”相提并论,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高尚的志趣和远大的抱负。

B. 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主要表达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趣;乙文借歌咏莲寄寓洁身自好、鄙弃名利的志向。

C.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D. 甲文中作者安居陋室,厌弃官场生活,却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不愿与下层人民交往,自然流露出消极避世的心态;乙文作者则身居官场,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A(广泛,普遍)  7.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里。  8.德馨  陋室环境、交往人物、室中生活 (或:室外景、往来人,室中事)    9.D(甲文并无消极避世之意,主要表达安贫乐道的人生选择。)

义 犬(9分)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 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 ②郡关:州府。 ③扫橐③:扫,清理。橐③,钱袋。④冲循:交通要道。

2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走,则又从之 (2)犬始奔 (3)返客驰 (4)金其半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2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21。(1)已经  (2)离开  (3)快速  (4)丢失

22。(他)又想到(来路)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意对即可)

23。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用身紧护主人的银两。 (答出两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2分)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影颓然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浴于汤池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投以骨

C. ①循山而东 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 ①不得其所止 ②其如土石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0.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6.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7. 顾:回头看       但;只

8.A

9.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可爱者甚 蕃: ⑵ 陶后有闻 鲜:

清涟而不妖 濯: ⑷ 予菊 谓: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莲,在作者心目中是君子的形象,那么,君子应当具有怎样的美好品质?(4分)

19、依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

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 (限填4个字),借赞美莲花歌颂君子的可贵品质。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第一段运用描写,展现莲的形象;第二段是 ,通过品评菊、莲、牡丹,揭示主旨。“爱莲”即爱 。通篇章法严谨,而行文却跌宕有致,摇曳多姿。

 

16、⑴ 多 ⑵ 少 ⑶ 洗涤 ⑷ 认为、以为 每小题1分 共4分

17、⑴、我则唯独喜爱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污染。⑵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每句2分 共4分

18、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随俗浮沉,也不自我炫耀,行为方正,豁然大度,质朴庄重,不慕名利   3分(意思正确,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9、托物言志 议论 君子之德  每空1分 共3分

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收人而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观之 同者何人(《爱莲说》)

C.又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者 渔人甚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9.(2分)A

10.(2分)B

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小句1分)

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可爱者甚②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③花之君子者也 ④陶后有闻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莲”的高贵品质。(2分)

12、本文写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2分)

9、①多  ②亲近而不庄重   ③品德高尚的人   ④少(每小题0.5分,共2分) 

10、①我唯独喜爱莲出自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分)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2分)

11、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2分)

12、言之有理即可。例如:虽说环境造就人,但是一个人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2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5题。(本题共10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本文作者是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唐宋散文八大家吗?除本文作者外,请另举一例:

(共2分)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伐取道 非丝非 B.如鸣珮 四面竹树

C.皆若游无所依 长烟一D.乃记之而 停数日,辞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潭中鱼百许头 可: (2)悄怆幽邃 悄怆: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

15.文章写景动静结合,第①段中,作者分别写了哪几种动态的景物?(2分)

①示例:水 ②

11.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韩愈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 苏洵 苏轼 苏辙(任选其一)(2分)

12.D(2分)

13.(1)大约,估计;(2)寂静(2分)

14.(1)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石头上(2)(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2分)

15.树,蔓(2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前人之述矣 ( ) (2)连月不( )

(3)暮冥冥 ( ) (4)至若春和明( )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1、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分)

迁客骚人的情:

古仁人的情: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

12、文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现代人的你能否做到?为什么?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4分)

9.(4分)(1)详尽  (2)放晴  (3)迫近  (4)日光(各1分)

10.(4分)(1)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安居乐业),许多已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分)

(2)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奸人说坏话、害怕坏人的批评指责。(2分)

11.(4分)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各1分)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1分)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1分)

12.(4分)表明观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能。这说的是一种从容的平常心境。只要发挥心灵力量,砥砺意志,就可以养成平常心境。面对考试的失败,以平常心待之,便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不能。这是一种需要修炼才能达到的境界,作为中学生,心灵尚需砥砺,战胜外在的力量不易。担心考试失败是学生普遍的心态,便是这个道理。(判断,1分;理由,2分;联系实际,1分。辩证的思考,答“有时能”“有时不能”,只要理由恰当,就可得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