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微斯人 ② 伛偻提携 ③杂然而前陈者 ④觥筹交错
9.【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2分)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调整。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岳阳楼记》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理想。
C.,别贬为滁州知州。《醉翁亭记》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醉翁亭记》就是他文学主张的最好艺术实践。
8【答案】(1)无,没有 (2)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 (3)摆放,放置 (4)古代的一种酒器
【解析】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9【答案】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解析】学生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10略11【答案】B
【解析】B.《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微斯人 ② 伛偻提携 ③杂然而前陈者 ④觥筹交错
9.【甲】文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2分)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调整。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岳阳楼记》骈散交替,叙议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政治理想。
C.,别贬为滁州知州。《醉翁亭记》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醉翁亭记》就是他文学主张的最好艺术实践。
8【答案】(1)无,没有 (2)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 (3)摆放,放置 (4)古代的一种酒器
【解析】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9【答案】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解析】学生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10略
11【答案】B
【解析】B.《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松风阁记
松风阁在金鸡峰下,活水源上。予今春始至,留再宿1,皆值雨,但闻波涛声彻昼夜,未尽其妙也。至是,往来止阁上凡十余日,因得备悉其变态。
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而松又在峰顶。仰视,如幢葆临头上2。当日正中时,有风拂其枝,如龙风翔舞,离褷3蜿蜒4, 5徘徊;影落檐瓦间,金碧相组绣6。观之者,目为之明。有声,如吹埙篪7,如过雨,又如水激崖石,或如铁马驰骤8,剑槊9相磨戛;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听之者,耳为之聪。
予以问上人10,上人曰“不知也。我佛以清净六尘为明心之本11。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予曰:“然则上人以是而名其阁,何也?”上人笑曰:“偶然也。”
留阁上又三日,乃归。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记。
(注释)1.留再宿:停留了两天。 2.幢葆:旌旗和车盖。 3.离褷:形容枝叶像羽毛初生的样子。 4.蜿蜒:形容松枝弯曲似蛇爬行。 5. :众横交错的样子。 6.组绣:编织。 7.埙篪:古代的两种乐器。 8.驰骤:奔腾 9.槊:长矛。 10.上人:指和尚。 11.六尘:佛经教义将色、声、香、味、触和法叫作六尘,尘是脏污的意思。佛经认为,六尘会染六官(眼、耳、鼻、舌、口和意)。明心之本,使心地明净的根本。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皆值雨( ) ②因得备悉其变态( )
③或如铁马驰骤( ) ④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 )
2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但闻波涛声彻昼夜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B.然则上人以是而名其阁 名之者谁
C.我佛以清净六尘为明心之本 以其境过清
D.留阁上又三日,乃归 乃记之而去
22.下列句子诵读停顿标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阁后之峰,独高于群峰,……
B.观之者,目/为之明。
C.然则/上人以是而/名其阁,……
D.至正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记。
2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忽又作草虫鸣切切,乍大乍小,若远若近,莫可名状。
24.文章第二自然段在描绘景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3分)
20.1碰上 2详知 3有时 4虚假妄诞
21.A B
22.C
23.忽然又发出像虫子一样细而急得叫声,忽小忽大,像是很远又象很近。
24.比喻。使景物的声音和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5题。(共11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④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委:抛弃、丢掉。②手版: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④媚:取悦、巴结。
11.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水陆草木之花 敦颐独与之辩 B.有狱久不决 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
C.濯清涟而不妖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D.可爱者甚番 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12.翻译下列语句。(2分)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13.用“/”画出【乙】段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敦 颐 至 一 讯 立 辨
14.【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 (3分)
1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11.B
评分说明:(2分)准确得2分。
12.(1)(莲花)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杀人取悦别人,(这样的事情)我不做。
评分说明:(2分)每小题各1分,意思正确即可。
13.敦 颐 至 / 一 讯 立 辨
评分说明:(1分)断句正确得1分。
14.作者从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来描写莲花的形象。
评分说明:(3分)每点1分。
15.示例:周敦颐确实如“莲”一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评分说明:(3分)结合【甲】文1分,谈人物每一点各1分。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10-13题。(12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无论魏晋( ) ④处处志之(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
13.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网ZXXK]
10.(4分)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
11.(4分)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分,重点考查“俨然”“属”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②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分,重点考查“语”“足”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
12.(2分)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3.(2分)答题要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如只答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给1分。)(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6-9题。(15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7.解释加点词。(4分)
①余孥一小舟 ②见余大喜 ③及下船 ④客此
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5分)
9.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6.(3分)B
7.(4分)①通“桡”(携,带.拿) 非常,十分 等到 客居,寓居
8.(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
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意思对,略有文采满
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
9.(3分)C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 - 14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10.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 ( ) (2)杂然相许 ( )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14.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答:
10.(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每小题1分)
11.(2分)(1)通“邀”,邀请 (2)赞同,赞许 (每小题1分)
12.(3分)C
13.(4分)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
14.(4分)
(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5题。(18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或异二者之为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太守谓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选段中的句子作答。(3分)
(1)甲段中的“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___”。
(2)乙段中与“佳木秀而繁阴”相对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甲、乙两段中作者的“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许 没有 离开 为(是)
3、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游人知道跟着有识之士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树林阴翳
5、答案要点
相同点:都是为国为民而乐
不同点:甲段的乐是先忧后乐;乙段的乐是与民同乐
陋室铭 (1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2分)
A.何陋之有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醉翁之意不在酒
7.翻译下面句子(3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
8.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2分)
答:
9.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 、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5分)
6. 2 C
7. 3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8. 2 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9. 5 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甲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6.下列句子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蔽林间窥之 蔽:隐蔽,躲藏
B.驴不胜怒,蹄之 蹄:用蹄子踢
C.虎因喜,计之曰 计:计算
D. 若躇步此蹈 跐:踩
7:下列格局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放之山下/大言数主之失 B.尽其肉,乃去/去使契丹
C.日月星宿/终日不成章 D.亦不能有所中伤/中通外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驴前,老虎大发威风,用足令百兽横飞魄散的一吼一纵震慑住对方,让驴乖乖就范。
B.用象征手法刻画了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和知己知彼。做事马虎的虎的形象。
C.忧天者“喜”是因为开导者的话很有说服力,讲明他所忧之事,解除了他的忧患。
D.开导者认为,地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充满了土地,没有地方没有土块。
9把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6.C 7。B 8. B
9.(1)贵州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黔
(2)杞国有一个人,担忧大地会坠落下来、地会崩塌下去,自己没有地方依托而急的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