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选文,回答7-10题。(10分)

7.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 ) (2)妻子不觌( )

8.翻译下面句子(2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9.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来表达。

10.通读【乙】文,说一说你如何看待陆游?(2分)

7.(2分每题1分)(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8.(4分,每题1分)(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9.(4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分)  信乎其似巢也(1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

10.略。(有道理即可)

译文: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我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

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3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7、解释加点词的词义。(2分)

①晓雾将 下如积水空明: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④未复有能其奇者

8、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之:山川美    甚矣,汝不惠

B.是:实欲界之仙都    问今何世

C.与:念无为乐者   未复有能其奇者

D.寻:张怀民   病终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分)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分)

10、简答。(5分)

(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2分)

(2)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 _____”和 “_ 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 ”。(3分)

7、(共2分)(1)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院子(或“庭院”)③ 只是(或“只”)④ 参与,这里指欣赏           

8、(共2分)B

 9、(共4分)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

10、(共5分)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     ②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解释下列加线词(4分)

  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来问讯:­­­­­­­­­­­­­­­

2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

  C.村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①_________ _______ ②__________ ______

24、渔人偶遇桃花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47ad5aa480b4f6ef.gif]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为之。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8、《童趣》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 》。(2分)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为之强( ) 项为之( )

丛草为林( ) 出神( )

10. 翻译句子。(4分)

(1)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2)鞭数十,驱之别院。

11.文中写了哪三件趣事?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4分)

8、沈复 、《浮生六记》                                                                            

9.颈,脖颈;通“僵”,僵硬;把;正。

10.(1)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得不停地拍手叫好。(2)抽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园子去。

11.观蚊成鹤,视草为林,鞭逐虾蟆;有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阅读《童趣》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项为之( ) (2)徐以烟( )

(3)鹤云端( ) (4)数十(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3、“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2分)

14、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一件童年趣事。(2分)

11、(1)通僵,僵硬;(2)慢慢;(3)鸟鸣;(4)用鞭子打。(4分)

12、(1)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2分)

(2)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2分)

13、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2分)

阅读《幼时记趣》,回答13-16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3、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察秋毫: 怡然称快:

一癞蛤蟆也: 项为之

14、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1)

(2)

15、文章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3分)

答:

16、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3.眼力   喜悦的样子   原来是   同“僵”,僵硬

14.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5.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仔细观察、富有想象力、有专注的精神、热爱生活、有童心、有生活经验。

16. 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11分)

童趣

15.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项为之 (2)作青云白鹤

(3)正浓: (4)数十:

1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17文中出现了几个成语,请写出其中两个:(2分)

18.细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能够体会到如此多的乐趣?(3分)

15、(4分)(1)通“僵”,僵硬 (2)景象、景观 (3)兴致 (4)用鞭子打

16、(2分)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17、(2分)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夏蚊成雷   怡然称快(写出两个即可,字写错不给分)

18. (3分)观察细致,想象力丰富,热爱自然(答出前两点也可得满分)

对比阅读(17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7、解释下面句中黑体的词。(4分)

①亭亭净植 (  )       ②陶后鲜有闻 (  )

③而名之不可(  )       ④莫能肖也 (  )   

18、《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2分)

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胁

19、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体兼彩,不极于色 计其长曾不盈寸  

B. 纯情韵胜 能径寸之木  

C.花富贵者也 何陋有  

D. 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子好骑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1、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2、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

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               

23、(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2分)

17、①立,树立  ②少  ③说,说出  ④酷似,逼真(“相似”“像”亦可) 

18、B    19、A

20、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1、B

22、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3、洁身自好  高洁,品德高尚

译文: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靠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她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日更定/ 问其姓氏,金陵人B.、湖中得更有此人 / 心不在

C.一童子烧酒炉正 / 人声鼎D.、有痴似相公者 / 是日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8.舟子说的“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与课文第一段□□□□□□□呼应,又在□□□□□□□特定的情境下,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子之见,但“痴”字是对作者最确切的评价,“痴”字体现了作者痴迷于□□□□□□□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4分)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就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B.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C.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D.文章用语简练朴素,表达了作者淡淡的高洁情怀和淡淡的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6、C (3分)

7、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4分)

8、(4分)独往湖心亭看雪,湖中人鸟声俱绝,天与云与山与水,有两人铺毡对坐。

9. D (3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6分)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仲淹读书

范文正公读书南都学舍,煮粟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居学,归告其父,以公厨室馈①,公置之,既而悉已败矣。

留守子曰:“大人闻公清苦,遗以食物,而不下筯②,得非以相浼为罪乎③?”公谢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④,后日岂能啖此粥也!”(选自郑瑄《昨非庵日纂》)

【注释】①以公厨室馈:让官府厨房做好饭菜送给范仲淹。②筯:筷子。③得非以相浼为罪乎:难道认为我们送你好饭菜是错误的吗?④馔:美食。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5分)

(1)暮冥冥 (2)春和

(3)断数十茎 (4)既而悉已败矣 (5)以食物

11、翻译句子。(4分)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

12、根据文内容填空。(5分)

(1)【甲】文第一、二自然段描绘了洞庭湖的三幅画面,依次是: 、晴天的湖景、

(2)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请从修辞或写作手法的角度对【甲】文中画线句子作批注。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1分)

13、【甲】【乙】两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优秀品质?(2分)

10、迫近  日光  吃 不久  赠送(送)

11、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现在突然享用丰盛的饭菜,以后怎么能再安心的吃这粥呢?

12、(1)阴雨天的湖景  月夜的湖景(2)答题示例:这个句子动静统一,视听结合,采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光下洞庭湖天水空阔,光影灵动,渔歌悠长,优美和乐的景象,形象丰富而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言之成理,语言流畅即可)

13、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大志、刻苦学习、生活俭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