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9—1 3题。(18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念无与乐者。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头( ▲ ) ②神寒骨( ▲ )

无与乐者( ▲ ) ④怀民亦未 ( ▲ )

11.下列句中加点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送杜少府任蜀川 乃记而去

B.实味不同 岸势犬牙参互

C.乃记之子敬先亡

D.缚者何者也 坻,为屿,为嵁,为岩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3.《小石潭记》中小石潭的景色优美,却很少有人欣赏;《记承天寺夜游》中承天寺月色怡人,却只有苏轼和张怀民两人流连。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经历,分析两位作者当时的心境。(4分)

9.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念/无与乐者。

10.许:①表约数,上下或左右    ②凄:使……凄     ③  想、思考   ④睡

11、C       12、(略)

13.柳宗元被贬永州,苏轼被贬黄州,都担任有职无权的闲职,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柳宗元寻幽探秘,发现小石潭如此之美,却无人欣赏,不由触景生情,生发出孤独、寂寞的情怀,苏轼在皎洁的月光下慨叹“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流露出他在被贬过程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徐喷以烟

(2)盖一癞蛤蟆也

1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察秋毫: (2) 时有物外之趣:

(3) 拟作群鹤舞空: (4) 出神: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2.这篇散文追记了作者童年极有情趣的童年生活,主要讲述了三个“物外之趣”。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3分)

9.(1)徐喷/以烟

(2)盖/一癞蛤蟆也

10. (1) 眼力          (2) 所以       (3) 私下     (4) 方正

11.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2.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19-22题。(11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19.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面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2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①便还家: ②出,得其船: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22.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3分)

19.② 

20.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21. ①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②就顺着旧路回去。

22.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南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南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有景物的描写,准确地修饰语,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1题。(19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6、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节奏。(每句只划分一处)(2分)

(1)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2)太 守 归 而 宾 客 从 也。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 (2)杂然而前

(3)颓然乎其间者 (4)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或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往(选文)

A.、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不知人之乐(选文)

醉能同乐(选文)

B.、其

亲旧知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选文)

者谁(选文)

C.、之

四时景不同(选文)

太守与客来饮此(选文)

D.、于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生者(《鱼我所欲也》)

2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

B.、第②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

C.、第③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使用子一些骈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相应问题。(3分)

【链接材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文与链接材料的作者在当时均是被贬之人,却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乐”,试比较两人之“乐”的相同点。

16、(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分)

17、(1)情趣  (2)摆放 (3)醉醺醺的样子   (4)以……为乐  (各1分,共4分)

18、(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分)

(2)为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2分)

19、B(3分)   20、C(3分)

21、都是与百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受个人得失的影响。(3分)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予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澧、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永州八记》)

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⑤澧(fēng)、镐(hào)、鄠(hù)、杜:均为古地名,其中澧、镐分别为周文王、周武王建都处。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唐氏之弃地,货不售 而 ②烈火而焚之 烈火

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虽 ④农夫渔父过而之 陋

11. 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描写丘“石”的语句并在下面翻译出来。(2分)

12.下面写“坐潭上”和“卧丘上”观感的文字,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②“枕席而卧……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13. 结合《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谈谈本文写“弃地”小丘的际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2分)

10.答案:①却②点燃大火③即使④认为……鄙陋 看不上

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 那高耸的石头相拥着向下倾斜的,好像成群的牛马在小溪里饮水一样;那些像兽角一样排列着、倾斜着向上的石头,好像熊罴在向山上攀登。 

评分:画对语句1分,翻译正确通顺1分,共2分。

12. 答案:①孤寂、凄苦、悲凉 ②心神愉悦、陶醉自得

评分:两种心境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 答案: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遭遇不幸的苦闷抑郁不平的情感和重被重用的愿望。        

评分:答对情感和愿望各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7——11题。(15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此文难度超过课内文言文。)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注释是从网上直接拿来的,该注的没注。文中的“忭”需要加注释。注释标号的位置不当,如注释③上标序号应加在“弥月不雨”的“雨”字上面,注释⑤上标序号应加在“属客”上面,注释⑥上标序号应加在“荐饥”上面,注释⑦应加在“虽欲优游”上。)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 寝:______________

喜也 志:_________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 阳:______________

8.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2) 【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11. 【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1分)  ②寝:睡觉(1分) ③志:记(1分)  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1分)(只要答出句中的“阳”指山的南面即可。)

8.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2分)

9.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分)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1分)

10.(1)赏月(月光)(1分)  (2)喜(1分)

11.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2分) 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1分,意思接近即可)

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c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隐天日:____(2)或王命急:____ (3)有峰东而下: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渡溪     而或长烟空(《岳阳楼记》)

B.即清碧下流也 水陆草木花(《爱莲谚》)

C.与对崖骈如门 隳乎南北(<捕蛇者说)

D.耸下削     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1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17分)9.(1)遮藏(2)宣布,传达(3)环绕10.B11.(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12.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13.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溪破其中出。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2~15题。(12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泉香而酒: (2)树林阴:

(3)少长集: (4)茂林竹:

l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l)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4.【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2分)

l5.【甲】【乙】两文均体现了 “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2分)

12.(1)水(酒)清(2)遮蔽(3)全,都(4)长,高(每小题1分)

13.(1)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2)这一天,天空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舒心畅快。(每句2分,大意正确即得分)

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分)

15.【甲】的“乐”是与民同乐。(1分〉【乙】的“乐”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或与友同游之乐)。(1分)(大意正确可得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斜体的的词。(2分)

①可爱者甚( ) ②清涟而不妖( )

③不不枝( ) ④香远清( )

17.翻译文言语句。(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18.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2分)

19.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3分)

16.(2分)

(1)蕃(     多             )           (2)濯(洗涤         )

(3)蔓 (    长蔓           )          (4)益(  更加         )

17.对于莲花的爱,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分)

 18. 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2分)

 19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3分)

鼠画逼真(8分)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2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令不知爱 ( ) ③令之 ( )

悬于壁 ( ) ④则踉跄之 ( )

26、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语句的意思(2分)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27、读了此文后,你有何感想?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2分)

25、(1)起初,开始(2)随意,随便(3)认为……奇怪(4)追逐,追赶

26、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次不是这样的。

27、例:我们在作文描写刻画人物、事物的时候,不妨学习作者这种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笔下的人物、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