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造(到……去) 环堵(房屋四壁) 晏如(安危自若的样子)

(节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皆惋( ) (2)不足外人道也( )

(3)亦不其姓字( ) (4)置酒而招之( )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常 著 文 章 自 娱

2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人什么样的心理?(2分)

23、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中,我们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性格,这种性格可用《五柳先生传》中的一句话加以概括: 。(2分)

[cf4e7f3c83ae2d35.jpg]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12分)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1)童( ) (2)鹤( ) (3)凹( ) (4)丘( )

20.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4分)

(1) 见小微物( ) (2)项为之( )

(3)喷以烟( ) (4)怡然称快( )

21.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填空。(2分)

(1)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2)第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22.翻译句子:(2分)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9.(1)zhì(2)lì(3)tū(4)hè 

20.(1)小(2)通“僵”,僵硬(3)慢慢地(4)喜悦的样子

21.(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癞虾蟆 

22.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

9、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5分)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⑤不足:

10、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

11、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2分)

答:

12、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13、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2分)

答:

8.东晋  陶渊明  9、①都   ②乡邻  ③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④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⑤不值得

10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11.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2.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13.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桃花源记》节选(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遂与外人间隔(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2.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作答。(1分)

23.桃花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2分)

24.你觉得文末刘子骥寻而未果到“后遂无问津者”有什么言外之意?(2分)

20.①交错相通 ②更不用说 ③妻子儿子 ④隔绝 (每小题0.5分)

21. 略

22。“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3。他们为了“避秦时乱”才来桃花源的,在这里过着和平、安宁且快乐的生活。 

24。否定了桃花源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刘子骥寻而未果,进一步表明桃花源的存在只不过是人们的梦想而已。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正浓(兴致) 项为之(通“僵”僵硬)

B.、忆童稚时(我) 数十,驱之别院(鞭子)

C.、忽有庞然大物(体积很大) 明察秋毫(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D.故时有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 夏蚊成(像雷声一样)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驱别院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B.以丛草林,以虫蚁为兽 仁以己任,不亦重乎?

C.余常土墙凹凸处 己所不欲,勿施

D.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 学不思则罔

20.翻译下列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1.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时有物外之趣“?(2分)

 

19、B          2分                       20、B        2分

21、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   2分

22、有丰富的想象力,有敏锐的观察力,热爱自然、生活(答出其中两点即给分)   2分

童趣(11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鹤云端( ) (2)项为之( )

(3)喷以烟( ) (4)数十(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1、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3分)

19、(1)唳:鸟鸣;( 2)强:通“僵”,僵硬;(3)徐:慢慢地 (4)鞭:用鞭子打(4分)

20、(1)我看见细小的事物必定仔细观察它们的纹理,所以经常能获得超脱事物之外的乐趣。(2分)

(2)夏天蚊子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私下把它们比作一群白鹤在空中飞舞。(2分)

21、①对物体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②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好奇心。  ③对物体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        (任答其中两点就可得2分,意近即可)(3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选贤能 (2)货其弃于地也

(3) 阡陌交通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8.“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乙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2分)

[3a5cf426e683a373.jpg]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⒑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也  B.属予作文以记 或异二者

C.异二者之为  而长烟一空     D.朝夕阴    至若春和

⒒请将第Ⅰ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⑶微斯人,吾谁与归

⒓滕子这次被贬后却政绩卓著,说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⒑D ⒒(6分)。

⑴(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⑵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⒓(4分)①说明滕子京“不以己悲”,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官;②为下文的议论张本,作铺垫;③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赞誉和对当政着的不满。

阅读《童趣》一文,回答9~12小题。(9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为之强( ) 数十 ( )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余忆童稚 学而习之

B.常于土墙凹凸处 年幼

C.以丛草林 而二虫尽所吞

D.徐喷土砾凸者为丘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2.展开想象,为文中括号处加入一段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3分)

9.脖子,脖颈      鞭打,抽打(2分,各1分)     

10.B(2分)

11.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能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共2分,每分句得1分)

12.略(3分,想象合理,酌情给分)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片段,回答9~11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俨然:好像,仿佛

B.便还家 要:通“邀”,邀请

C.此人一一为言所闻 具:详细地

D.欣然往 规:计划

10.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向所志 病终 B.便船 屋俨然

C.便扶路 寻所志D.芳草美 陶后有闻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括号内被省略的人称代词依次应为 ——渔人、渔人、村中人。

B.听渔人“具言所闻”后,村人叹惋,是为自己未能经历复杂多彩的社会变迁而感到遗憾。

C.“黄发垂髻”,是用借代的写法,指桃花源中的老老少少。

D.作者描绘这一理想社会是对当时__社会的批判。

 9.A  10.C  11.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