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6-9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8.[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9.[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 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 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4分,各2分)
9. 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分,只答出“热爱”或只答出“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2分)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9——11题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0.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9.B 10.A 11.C
阅读《桃花源记》的选段,完成12~16小题。(共10分)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本文的作者是 ,名 ,字 , (朝代)著名诗人。(2分)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①便要还家 ②悉如外人
③具答之 ④阡陌交通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5.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用原文回答)(2分)
16.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12.陶渊明 、潜、元亮、东晋 (每空0.5分,共2分)
13.①要:通“邀”,邀请②悉:都③ 具:详细④交通:交错相通(每个0.5分)
14.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以及同县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分)
15.第一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第二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第三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任选两句就可)(2分)
16.作者寄托了一种没有战乱、没有压迫,人与人和睦相处、幸福自由、热情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2分)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连月不开 开: (2)薄暮冥冥 薄:
(3)去国怀乡 去: (4)微斯人 微: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摘录原文填空:“古仁人之心”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代的内容是: ;“退”指代的内容是: 。(3分)
1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句话对今天的你有什么教育意义,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略12、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情怀。
这句话与前面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交相呼应,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忠君报国、心系苍生的政治抱负,更是范仲淹一生奔波驰骋、精忠报国的真实写照。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6—10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 (2分) ( )
A. 昂首观之 B. 项为之强
至之市 (《郑人买履》) 以丛草为林
C. 徐喷以烟 D. 拔山倒树而来
何不试之以足 (《郑人买履》) 而剑不行 (《刻舟求剑》)
7.下面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2分)
A. 以土砾凸者为邱。 B. 而置之其坐。
C. 反归取之。D.遽契其舟。
8.翻译上文中的划线句。(2分)
9.“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什么?文章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0.结合全文,请你说说“我”能得到许多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2分)
[9ccace879f561c9c.gif]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①,司谏高若讷独以为黜②。修贻书③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④夷陵令。仲淹使陕西⑤,辟⑥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⑦,帝⑧独奖其敢言,而赐五品服。
(摘自《宋史.欧阳修传》)
①在廷多论救:在朝廷上为(范仲淹)辩护。 ②黜:降职或罢免。 ③贻书:写信。④坐贬:连带被贬,受牵连被贬。 ⑤使陕西:到陕西任职 。⑥辟:指招来,授予官职。⑦仇:仇敌。⑧帝:这里指宋仁宗。
1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 名之者谁:
(2)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1.结合《醉翁亭记》全文,请说说“醉翁之意”在什么地方?(2分)
22.结合两文,请概括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19.(1)命名 (2)寄托 (每小题1分,共2分)
20.(1)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2)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在于山水之间 (每小题2分,共4分)
21.在于欣赏优美的山水风光;在于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2分)
22.旷达,正直,论事切直,敢于直言,不施恩图报。(2分)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桃 花 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落英缤纷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2分)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译文:
1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13.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答:
9.C
10、缤纷:落花。一说,初开的样子; 属:类 (2分)
11、(村里人)于是邀请渔人到自家做客,杀了鸡,摆出酒来款待他。 (2分)
1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分)
13、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2)无论魏晋 无论:(3)临溪而渔 渔:(4)伛偻提携 伛偻
(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16.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7.【乙】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常用来比喻“表面上是这样,而实际上是那样”的做法,这句话是“ ”。
18.【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15(5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邀请(4)捕鱼(5)
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
16.(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
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7 (2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8 (4分)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八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即可)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注:造(到……去) 环堵(房屋四壁) 晏如(安危自若的样子)
(节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皆叹惋( ) (2)不足为外人道也( )
(3)亦不详其姓字( ) (4)或置酒而招之( )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常 著 文 章 自 娱
2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2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花源人什么样的心理?(2分)
23、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中,我们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性格,这种性格可用《五柳先生传》中的一句话加以概括: 。(2分)
[cf4e7f3c83ae2d35.jpg]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