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蒲松龄《狼.》两则故事,回答问题。(15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忽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涎垂,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刀,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b),则死狼也。仰首(c),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鄂,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也!(注释 蚤:通“早”; 昧爽:拂晓 ; 直:通“值”,价值)

11、(3分)将“细审、遥望、近视”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

A.  B.   C.  

12、(4分)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野有麦场   (2)一狼其中  

(3)有屠人,肉归   (4)既,又从之  

13、(4分)翻译下列句子。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1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也!”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从甲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11、“遥望、近视、细审、”(3分,每空1分)

12、回头看;打洞;卖;离开(4分,每题1分)

13、(1)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2)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4分,每题2分)

1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2分)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2分,写出一点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2-5题(19 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6分)

(1)项为之 (2)出神

(3)数十

3、下列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B.、不觉呀/然一惊

C.、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D.、使之/冲烟而飞鸣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5、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4分)

原因:

2、(1)通“僵”,僵硬(2分)  (2)正(2分) (3)用鞭打(2分)

3、B(3分)

4、每题(3分)

(1)我见到微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3分)

(2)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吃掉。

5、因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且观察细致,加之有丰富的想象力,又富有童心童趣。(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1题。(12分)

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钴鉧潭西小丘记(节选)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9.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4分)

⑴潭中鱼百许头 可 ⑵斗折行 蛇

⑶以效兹丘下 之 古好事之士 虽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⑵清冷冷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

11.两段选文均系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其中的景物特点及心境体验大体一致,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9、①大约            ②像蛇    ③的              ④即使          

10、⑴因为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待下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⑵清冷的样子与眼睛相接,清脆的流水声与耳朵相接。

11、美妙、冷清(2分)

   寄情山水排遣政治失意的痛苦(意思对即可)(2分)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文】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传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今绝无一乌,不知其。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指泰山、衡山等中国名山。②霁:雨过天晴。

10.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妙用真人祠 日扳仲永环于邑人

B.日,天宇晴霁 实欲界之仙都

C.哀转久无一乌

D.渔者歌曰 不知其

11.下列“之”的意义或用法与“春冬时”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久不散B.有丝竹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D.何陋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13.甲乙两文都描写三峡之巫山,都写出了巫山 的特点。为表现这一特点,甲文语句“ ”从侧面进行描写;乙文语句“ ”从正面进行描写。(3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月色入。户: 无与乐者。 念:

竹柏影也。盖: ④怀民亦未。 寝: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安可为俗士道哉!

9.(甲)文中,“闲人”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请找出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并说说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甲文写月的句子:

乙文写月的句子:

写法上不同点:

7. ①户:门  ② 念:考虑 ③盖:承接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④寝:睡觉(共4分)

8. 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②怎么能讲给世俗的人听呢!(共4分)

9. “闲人”是作者在谪贬之后的自居、自傲,也不乏牢骚之情。饱含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宦海沉浮的悲凉 ,同时也有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3分,意思对即可)

10.甲文写月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分)

乙文写月句是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1分)

写法上不同点:甲文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

乙文通过直接描写月下景物来表现月光的别样趣味。(2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香远清( 更加 ) B.亭亭静( 种植 )

C.陶后有闻( 少 )D.乎众矣( 应当 )

23、下列句子中 “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孔子云:“何陋之有?”D.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八年级语文试题共10页】第7页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5、作者“不爱牡丹”而“独爱莲”,表明了作者怎样一种生活态度?(2分)

22、B

23、B(A的  B取独  C宾前标志,无义  D 它,代指桃花林的景色)

24、我却惟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5、表明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 下列作品也属于上文作者欧阳修的一项是( )(2分)

A.小石潭记B.卖炭翁C.核舟记D.生查子·元夕

10 下列对语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云归而岩穴暝(云雾消散了,山谷变得昏暗了)

B.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

C.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来来往往不间断的场景,是滁州人出游)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宾客们懂得跟随太守游山的快乐,却不懂得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11 选文多处写到了“乐”,作者“乐”的是

(3分)

  9. 《桃花源记》(1分)陶渊明(1分)

  10. 又向前划行,想探寻桃花林的尽头(关键词:行 穷)(3分)11. D(3分)

童   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njj00169_0020_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njj00169_0020_2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njj00169_0020_3为之强njj00169_0020_4。又留蚊于素帐njj00169_0020_5中,徐njj00169_0020_6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njj00169_0020_7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njj00169_0021_0。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3、如果你去图书馆查找关于《童趣》的资料,那么,你首先从 朝这个朝代的目录中找出本文作者 ,而要找《童趣》这篇文章,你就得拿起《 》这本书了。(3分)

24、下面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昂/首观之,项/njj00169_0020_3为之强njj00169_0020_4B.又/留蚊/于素帐njj00169_0020_5中C.盖/一癞虾蟆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5、解释加点词语。(4分)

①项为之喷以烟 出神 ④ 二虫为所吞

26、翻译: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分)

27、联系课文,你认为要做到“时有物外之趣”应具备哪些条件?(3分)

(15分)23 、(3分)清  沈复  《浮生六记》     24、(2分)A

25、(4分)①通“僵”,僵硬   ② 慢慢地    ③正    ④ 全,都

26、(3分)夏夜,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27、(3分)观察细致,有丰富的想象力,热爱生活(或有生活情趣)

阅读《螳螂捕蝉》完成11—14题。(16分)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螳螂委身①曲附②,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③,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④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⑤也。

【注释】①委身:紧贴树枝。②曲附:弯起前肢。③延颈:伸长脖子。④务:一心。⑤患:祸患。

11、下列句中的“其”字各代谁或什么,填在答案栏中。(2分)

  ①园中有树,上有蝉( )②而不知弹丸在下也( )

12、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4分)

①(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②(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文:

14、本文写了 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可用原文回答)(6分)

11、①代树  ②代黄雀    12、①螳螂  螳螂   ②黄雀  黄雀

13、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它的身后边潜在的祸患。(关键词:欲、顾、其,错一词扣1分,语句通顺1分,扣完为止)

14、蝉  螳螂  黄雀  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意对即可得分)

阅读《童趣》一文,完成6-10题。(15分)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将答案填入括号。(4分)

时有物外之趣 故:( ) ②二虫尽所吞 为:( )

③作青云白鹤 观:(   ) ④出神 方:( )

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及用法与“藐小物”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物外趣B.、昂首观C.、使冲烟而飞鸣D.、驱别院

8、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3分)

9、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①私 拟 作 群 鹤 舞 于 空 中 ②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

10、翻译句子。(3分)

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6、略   7、A   8、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9、①私 拟 作/ 群 鹤 /舞 于 空 中。    ②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

10、原来是一只瘌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都被它吞了进去。(关键词:盖、尽、为,错一词扣1分,语句通顺1分,扣完为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