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注】跻:来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沿溯阻绝(绝妙)B.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C.猿鸣至清(到)D.目所履历(个人简历)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
B.或王命急宣 绝壁或千许丈
C.至峡口百许里 高可二黍许
D.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22. 两个语段所写的三峡山水有什么相同点?简要回答。(4分)
19.B(3分) 20. A C(4分,各2分)
21.①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②等到我来到这个地方,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相同点有:三峡江水曲折,水势浩大;两岸重峦叠嶂,绝壁陡峻;林木郁郁葱葱,泉水泠泠;猿声长啸,气氛凄清。(4分,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游万柳堂记
清 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①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qú)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②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juān)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别馆:别墅。 ②訾:zǐ,诽谤,诋毁,非议。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极土木之工(精妙)B.亦无可称(称意)
C.榜其堂曰“万柳之堂” (题名)D.累其土以成山(堆积)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则不得久居其中 则治臣之罪
B.因其洼以为池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C.宜其不外慕乎富贵 安陵君其许寡人
D.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夫贤公卿勤劳王事 ,固将不暇于此。
②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
22.作者在本文中借万柳堂的兴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46386a0ee90b88ce.gif]
阅读阅读《<世说新语>两则》,完成10-13题。(11分)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凹者为壑 ( ) ②去后乃至( )
③盖一癞虾蟆( ) ④与人期行(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②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12.两个语段的主人公都是古代儿童,请你分别说说这两个孩子的主要特点。(2分)
13.有许多成语故事也反映了古代少年儿童的优秀品质,请你列举一个成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3分)
10.①山沟②才③原来是④约会、约定(2分,每空0、5分)
11.(1)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2分)
(2)(元方)回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2分)
12.文中的孩子是一个富有童心,喜欢游戏,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的孩子;(1分)
文中的孩子是一个天资聪明、知书识礼、善于言辞的孩子。 (1分)
13.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临池学书等,故事概括要求语言简洁,表述清楚。(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12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则素湍绿潭 B.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C.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D.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一千二百里长的三峡两岸,高山对峙,怪石嶙峋,峭壁重叠,群山绵延不断。
B.每逢到了春冬之季,三峡江水变得缓慢安详,青翠群山静静倒映在碧绿清澈的潭面上。
C.夏天的三峡有许多险滩,过往的船只不论是顺行还是逆行,其航道大都被阻隔断绝。
D.在雨后初晴或秋霜初降的早晨,三峡的山林水涧又展现出清凉热闹的另外一番景象。
[81b8d90213486f53.gif]
阅读《三峡》,完成6至9题。(16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沿溯阻绝 ( ) (2)良多趣味 ( )
(3)属引凄异 ( ) (4)乘奔御风 ( )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 .《三峡》一文中描写夏天水流湍急的景象,但描写角度与众不同。试举例加以说明。(4分)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4分)
略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4分)
①略无阙处 ( ) ② 沿溯 ( )
③良多趣味 ( ) ④ 绝巘多生怪柏( )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丐之
B.不以疾也 以我酌油知之
C.其间千二百里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D.睨之,久而不去。 康肃笑而遣之。
10.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2分)
12.文中末尾引用“渔者歌”有什么目的?(2分)
8.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4分)
①略无阙处 ( 通“缺”,缺口 ) ② 沿溯 ( 顺流而下 )
③良多趣味 ( 确实、实在) ④ 绝巘多生怪柏( 极 )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丐之
B.不以疾也 以我酌油知之
C.其间千二百里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D.睨之,久而不去。 康肃笑而遣之。
10.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11.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2分)
三峡最大的特点是水势的险、急。而这个特点在夏天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先写夏天。
12.文中末尾引用“渔者歌”有什么目的?(2分)
用“渔者歌”从侧面衬托了三峡冷清萧瑟的秋色,使三峡显得更加悲凉萧索。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3题。(11分)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
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
(1)猛浪若奔( )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以其境过清( )
21.甲、乙两文中的划线句在描写内容和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2分)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3.下面两个句子各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0【答案】(1)飞奔的马(2)大约(3)因为(3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奔”这个字就是动词活用为名词的用法。
21【答案】描写内容:水清;描写方法:侧面描写(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找出甲乙两文划线句子描写内容的相似点,然后根据内容分析写作方法即可。
[ddaa1710e54f785b.jpg]
22
23【答案】(1)向往自然、淡泊名利的情感。(2)孤凄悲凉的心境。(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景物的特征来谈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甲】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乙】喜雨亭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与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志:记。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曾做过凤翔府判官,于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明年,第二年。③始治官舍:才开始营建官邸。④弥月;整月。⑤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⑥忭(biàn):高兴,喜欢。⑦属(zhǔ)客:指斟酒给客人喝。⑧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⑨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讼案增加而盗贼纷起。⑩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
2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①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以属客而告之曰。
B.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②始旱而赐之以雨
C.①醉能同其乐 ②其可得耶?
D.①醒能述以文者 ②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28.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与“既而弥月不雨”中的“雨”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C.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29.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2分)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30.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31.《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 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 有共通之处。(2分)
27.B(A项中的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用作代词,代指客人; B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表顺接关系的连词;C项中的前一个“其”是代词,代“游人”,后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D项中的前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用”,后一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28.D(“雨”在句中是“下雨”的意思,名词用作了动词。A项中的“洞”是“打洞”之意,名词用作动词; B项中的“蔓”是“生枝蔓”之意,名词用作动词;C项中的“寇”是“入侵”之意,名词用作动词;D项中的“牺牲”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口。”,与例句的用法不一样。) 29.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30.①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②官吏相互庆贺于衙院,商人相互歌唱于市场,农民相互喜悦于田头。 31.关心人民疾苦(1分,意思对即可。) 与民同乐(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第12—14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3.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4.文中“太守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至少写出两个方面)(2分)
答:
12.(1)命名 (2)捕鱼
(共2分。共2道小题,每小题1分)
13.(1)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似的,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
(2)或明或暗,变化不一,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的景象。
(共4分。每句2分,词语翻译错一处减1分,判断句式没有译出减1分)
14.答案示例:早晚之乐(四时之乐)游人之乐(宴饮之乐)
(共2分。每点1分。也可以答出:山水之乐、与民同乐。每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