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和《过故人庄》,完成19—22题。(14分)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9.请分析《桃花源记》选段与《过故人庄》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20.解释下边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2)便还家( )

(3)黄发垂髫( ) (4)青山外斜( )

21.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家 安陵君许寡人B.不知有汉 凡三往,

C. 具答 肉食者谋D.不足外人道也 中轩敞者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9.示例1:相同点:都描写了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客人都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款待。不同

点:《桃花源记》所写是理想中的生活,《过故人庄》写的是现实的生活。

    示例2:相同点:都写了恬静、安适、快乐的田园生活。不同点:《桃花源记》写主宾不期而遇,《过故人庄》写客为主人所邀;《桃花源记》中客人离去不能再来,《过故人庄》主宾之间有重阳之约。

    说明:两例结合,答出一个相同点,两个不同点,或一个不同点,两个相同点均可。

20.(1)交通:交错相通    (2)要:邀请    (3)垂髫:指小孩    (4)郭:村庄的四周

21.C

22.(1)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物。

   (2)(他们)自己说祖先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出去,于是和外面的人隔离了。说明:俨然、属、妻子、绝境四个词语作为主要的采分点。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问题。(16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12.解释加点字词。(4分)

俱备 (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野芳而幽香 ( ) 颓然其间者 (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4.写景方面,两文都注重时间变换,请分别举例说明。(4分)

15.两文都写到作者与山、水等自然景物的融合,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试结合下面句子作一下分析。(4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醉能同其乐。

12.解释加点字词。(4分)

季,季节;     像那;    开;     在(每空1分)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欢乐,但是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14.(4分)示例: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5. (4分)(1)示例: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 作者娱情山水,但让他陶醉的是与滁洲的老百姓一起出游,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文言文阅读(14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溪行: (2)便还家:

(3)不为外人道也: (4)处处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13.桃花源人“皆叹惋”,他们叹惋什么?(2分)

14.学完这篇文章,请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世界?(2分)

15.从本文中选写四个成语。(2分)

11.(1)缘:沿着、顺着。(2)要:通“邀”,邀请。(3)足:值得。(4)志:做标记。  12.(1)译: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2)译: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

13.桃花源的人为世上的动乱、__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意近也可)。

14.这是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桃花源中景色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人人生活幸福安康。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表现了作者不满__社会现实,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

15.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阅读下列文言文的两个材料,完成4—8题。(19分)

【甲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千金市骨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涓人:指亲近的侍臣;②捐:白白扔掉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故有名马( ) ②一食尽粟一石( )

以报君 ( ) ④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

5、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祗辱于奴隶人手B.、 食之不能尽

君王 买骨五百金

C.、 伯乐不常有D.、 不千里称也

安事死马捐五百金? 策之不其道

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7、【甲文】作者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联系最后一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分)

8、甲乙两文在主题上有同有异,请比较分析。(4分)

相同:

不同:

4(1)偏爱   (2)受蒙蔽  (3)已经  (4)满一年(每题1分,共4分)

5.A(2分)

6.(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2分)

    (2)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明日”和“说”各0.5分,其余翻译顺畅1分,共2分。)   

7.(甲)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分)

(乙)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1分)   

8. 甲: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 (写“①做人要真诚,要敢于说真话,并要讲究方法。

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均可)  (1分)

乙:卫鞅取信于民(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1分)

【乙段参考译文】孝公用商鞅后,商鞅想要变法,孝公担心秦人议论自己。

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咸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他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又宣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令出必行,决不欺骗。接着公布了新法令。

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秦人当初说新法不当的百姓中,有人又来说新法好处的。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练习检测:

9、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项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3)捉虾蟆,数十(4)喷以烟

10、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1、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

12、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2分)

9、(1)通“僵”,僵硬 (2)被 (3)鞭打 (4)慢慢地

10、①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事物之外的乐趣。   

②果然像鹤在云端鸣叫,为这一景象感到非常愉快。(意思符合即可)    

11、这些小事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像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12、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⑵晴初霜(    )

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王命急宣  以钱币乞之

B.故:渔者歌曰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绝:哀转久  沿溯阻

D.素:湍绿潭  可以调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  

5.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1.⑴飞奔的马  ⑵早晨 .

2.B  

3.⑴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⑵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5.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其境过清( ) ②不可状( )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0.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

11.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3分)

 8.①因为  ②说出  9.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  10.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  11.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乘奔御风( ) ②飞漱其间( )

佁然不动 ( ) ④折蛇行( )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2.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水,小石潭中的水和三峡的水各有什么特点?(2分)

13.两篇选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试各举一例赏析。(4分)

10.①即使②急流冲荡③呆呆的样子④像北斗星那样(每小题0.5分,共2分)

11.①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2分)。

②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分)。

12.小石潭中的水是空明澄澈(1分);三峡的水春冬之时是清澈的,夏季的时候是水势疾速(1分)。

13.《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潭中游鱼若空游写出了潭水空明澄澈的特点(2分);《三峡》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侧面描写写出三峡的水夏季水势猛,水流疾速的特点(2分)。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yìn yìn,小心谨慎的样子)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dùn);以为且噬(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亲近而不庄重),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8.解释加横线字的意思(4分)

(1)寻向所( ) (2) 得其船,便向路。( )

(3)蔽林间之( ) (4) 乃( )

19.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跟“虎见之”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然往来视之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何陋之有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21.根据上下文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2.“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是:( )(2分)

A.因为他们要求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大家都过上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B.因为他们喜欢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C.因为他们希望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D.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23、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

24、如何理解渔人做了标志却“不复得路”这个情节?( )(2分)

A.、说明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与__现实社会并不对立的社会形态。但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B.、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__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并没有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愿望。

C.、说明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与__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并不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D.、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__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25、根据乙语段,写出两个成语:(2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6、读了乙语段,说说你有何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记号、标记 (2)沿着   顺着    (3)看    偷看  (4)离开     

19、B  

20、(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的晋朝了。(2)老虎见了,与自己比是庞然大物,以为是神,便隐藏在树林中偷看它。

21、为桃花源外现实__、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而叹惋。

22、D

23、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这个社会理想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小孩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美好。(说出其中一条就可满分)

24、D

25、庞然大物  黔驴技穷

26、表面看似强大,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做人要有真才实学。(答案不求一致)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3.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月色入而不闭 B. 张怀民 病终

C. 人鸟声俱 多生怪柏 D. 余舟一芥 未复有能其奇者

1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 欣然:__________ (2)长堤一痕 惟:__________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用原文词语填空。

甲、乙两文都描绘了自然美景,甲文着重写“__________”,乙文着重写“雪”。同是美景,甲文景物美在“__________”,乙文景物妙在苍茫。两篇文章,都借景物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13. A  (2分)

14.(1)高兴的样子    (2)只    (共2分。每小题1分)

15. (1)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冰花一片弥漫

    (共2分。每小题1分)

16. 月(月色)    空明    (共2分。每空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