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佳木秀而繁阴。秀: ②遂书以名其亭焉。名: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4.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5.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1.①滋长 ②命名 2.①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②于是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水声。 3.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4.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 5.同: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 “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备,精确熨帖。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异:乙文用散句描写。甲文则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且巧用虚词“而”“也”,增添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晖夕阴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山间之四时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3.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 :

4. 写登楼所见,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答案:1.(3分)(1)日光 (2)景象 (3)季节

2. (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3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而乐亦无穷也(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4.①是写水景,是写山景; ②写了朝暮之景,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 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句:

(2)安用重法邪?译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1分)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

答案:1. (2分)(1)他的(2)这2. (2分)B 3. (4分)(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4.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2)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1分)(3)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1分)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

5.概括甲文的大意

1.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2.交错相通 门 3.描写 阐述 4.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5.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一)答案:1.(3分)(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马说(1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6. 解释下列词语:(4分)

之不能尽其材( ) ②故有名马 ( )

③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 ④之不以其道 ( )

17.下列句中“其”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的相同的是( )(2分)

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A.真无马邪?B.食马者不知能千里而食也

C.真不知马也。D.门人弟子填

18.翻译下列句子:(2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9.课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和“伯乐”各有什么寓意?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6.(4分)(1)通“饲”,喂(2)即使(3)同样(4)鞭打

17.(2分)(B)

18.(2分)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的粮食。

19.(3分)“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人才)。“伯乐”喻指“能识别人才的人”。本文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控诉。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9—13题。(16分)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选自张孝祥《观月》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1)春和明( ) (2)沙鸥翔( )

(3)未尝至其地( ) (4)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秋月 怅恨久(司马迁《陈涉世家》)

B.、乐何极 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

C.、喜洋洋者矣 公问故(《左传》)

D.、于是为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12、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任选一篇写出下句,与上句组成对偶句。(2分)

上句:岳阳楼壮丽雄奇 下句:

13、结合【甲】段选文内容,说说作者写景的作用是什么?(4分)

9、景:日光、阳光; 集:鸟停歇在树上; 身:亲自、亲身、自己 ;书:写。(各一分)

10、B(2分)

11(1):浮动的月光闪耀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湖水里的玉璧。(2分)

(2):天上没有一丝云彩,月色洁白(皎洁)如同白天一样。(2分)

12、醉翁亭清幽秀美  桃花源恬静优美  富春江清新宜人(2分)

13、一是用以烘托“迁客骚人”因为景物的明媚而产生的喜悦之情;二是为引出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议论。(两点共4分)

阅读文言语段,回答16—18题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

16. 读书要分哪两步走?每一步要达到怎样的要求?(用原文回答)(2分)

17. 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18. 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6[1ba060adc66971e4.jpg]

17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8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黔之驴(12分)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出近之 稍:

②以为噬已也 且:

③驴不胜怒,之 蹄:

④尽其肉,乃 去: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2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19、①渐渐; ②将,将要; ③用蹄子踢; ④离开。

20、①老虎看到它,觉得它是个巨大的家伙。②然而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一)鱼我所欲也 (1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6、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3分)

A.、鱼而取熊掌者也/屋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者/同舍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乎/死而后

D.、弗则死/所识穷乏者我与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8、 请引用原文回答:有人贪利忘义,目的是为了 , ,

;原因是 。(4分)

9、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B.、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选文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C.、选文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自然贴切。

D.、从本文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只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6、(3分)C

7、(4分)高官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8、(4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失其本心

9、(3分)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