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2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节选自《核舟记》)
【乙】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微吟罢,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节选自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1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佛印绝类弥勒 (2)诎右臂支船
(3)神情与苏、黄不属 (4)其船背稍夷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2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13.核舟中苏轼贬谪黄州,畅游赤壁的情怀可以用乙文中的 句高度括。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佛印绝类弥勒 极 (2)诎右臂支船 同屈,弯曲
(3)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4)其船背稍夷 平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2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2.(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或各自)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2)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2分)
字迹细的象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色的。
13.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2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4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注释:①结约:盘曲。②堮堮[è]:山崖高峻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
④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鸷:凶猛刚强。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①不见曦月 ▲ ②属引凄异 ▲
③皆不敢与之争 ▲ ④当之辄靡 ▲
1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 B. 自/三峡七百里中
C. 广/故数言欲亡 D.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②势常结约不舒。
▲
13.甲、乙两文的写作内容各是什么?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
10.(1)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2)连续(3)都(4)就11.A(2分)12.(1)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2)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4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3.甲文描写了长江三峡的雄伟地貌和壮丽景色,乙文描写的是石首绣林山奔腾数百里的江水忽与眼前之石撞击的奇景。(2分意对即可)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课内文言语段,完成6—9题。(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不以千里称也( ▲ ) (2)才美不外见( ▲ )
(3)策之不以其道( ▲ ) (4)执策而临之( ▲ )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
A.①故虽有名马 ②扶苏以数谏故
B.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或遇其叱咄
C.①虽有千里之能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 ▲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 ▲
9.文中“呜呼”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分析。(2分)
答: ▲ ▲ ▲
6.(4分)①著称;②通“现”,表现、显露;③正确的方法;④面对。
7.(2分)B有时 (A.所以 因此、原因 缘故;C.能力 才能、能够;D.通“饲”,喂养、吃的东西)
8.(4分,每句各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9.(2分,答对1个要点得1分,言之成理即可)“呜呼”蕴涵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1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1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第6—9题。(17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兴尽而返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①,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②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
【注释】①眠觉:睡觉醒来。②宿(xiǔ):一夜。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人鸟声俱绝( ▲ ) (2)是日更定( ▲ )
(3)强饮三大白( ▲ ) (4)夜大雪 ( ▲ )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
A.①是日更定矣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B.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且焉置土石
C.①及下船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D.①人问其故 ②故外户而不闭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 ▲ ▲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 ▲ ▲
(3)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译文: ▲ ▲ ▲
9. 甲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 ▲ 的高洁情怀和 ▲ 的生活态度。乙文则从语言和动作两方面刻画了王子猷
▲ 、 ▲ 的性格。(4分)
6.(4分,每处1分)(1)消失;(2)完了,结束;(3)尽力;(4)下雪
7.(3分)B哪里(A.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重新 C等到;比得上 D原因;所以)
8.(6分,每句各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冰花一片弥漫,天与
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想您一样痴的人呢!。(3)(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
9.(4分,意思对即可,各1分)特立独行,不随流俗;豪爽率真、潇洒超脱。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义犬(蒲松龄)
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操刀欲杀。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6),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1)贸易:做生意。(2)莽:芦苇丛。(3)悼:难过。(4)贾(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屋舍俨然: (2)悉如外人:
(3)或以为异,从之而往: (4)适有同乡贾将携俱归: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见 堤 上 有 屠 人 缚 犬 倍 价 赎 之 豢 养 舟 上。
13、甲文中通过_______________及和平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而乙文则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2分)
14、乙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是哪一句?从该句中,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1)俨然:整齐的样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适:适逢,恰巧遇到
1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分)(2)贾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发现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个强盗。(2分)
12、见堤上有屠人缚犬 / 倍价赎之 / 豢养舟上。(2分)
13、优美的自然环境 跟踪追击辨识贼寇 (2分)
14、(1)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启迪: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意对即可)(3分)
《狼》 (8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①一狼仍从 ②从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其一犬坐于前 ④意暇甚
1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8.读完全文,你从屠户的经历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16.(4分)①跟从;②旧,原来;③像狗一样;④神情或态度
17.(3分)另一只狼在柴草堆打洞,想要从洞中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18.(2分)对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才会胜利。
阅读《三峡》(节选),完成第12~14题。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沿溯阻绝 溯: (2)虽乘奔御风 奔:
(3)绝巘多生怪柏 绝: (4)良多趣味 良: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翻译:
14.请结合全文内容,推测一下三峡夏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主要原因。(3分)
答:
12.(2分)
(1)逆流而上 (2)奔驰的快马 (3)极(最) (4)的确(实在)
(共2分。每个词语0.5分)
13.(4分)
(1)如果不是正午、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月亮。
(2)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
(共4分。每句2分)
14.(3分)要点:
(1)山脉相连 (2)水量巨大 (3)落差巨大 (4)水道狭窄
(一)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
(二)《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三)欧阳修传
修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宋史》
18、请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现诗歌《别滁》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2分)
▲
19、《别滁》这首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2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负者歌于途 至于再三
B.渔人具答之 因取旧案反复观之
C.醒能述以文者 无以自遣
D.酿泉为酒 未为人知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6分)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②颓然乎其间者( ▲ )
③山肴野蔌( ▲ ) ④宴酣之乐( ▲ )
⑤不可胜数( ▲ ) ⑥众莫能及( ▲ )
22.翻译(2分)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23.《醉翁亭记》中欧阳修能“与民同乐”,与他为政的思想密不可分,请从上文《欧阳修传》中找出相关的依据,用自己的话来概括。(2分)
▲
24.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
18.(景围绕鲜花盛开柳树明媚,事围绕送行)(2分)
19.表达了欧阳修旷达的胸襟以及随遇而安,自得其乐情怀。(2分)
20.B(2分)
21.(1)以……为乐②醉醺醺的样子 ③ 菜蔬
④尽兴地喝酒 ⑤ 尽 ⑥ 没有谁
22.略
23、从不追求表面上好看的政绩,也不追求声誉,不做繁琐的事,对百姓不苛刻、很宽松,不去惊扰他们,让百姓日子都过得不错,与百姓和乐相处。
24.为人豁达、关爱百姓 才思敏捷 文采斐然(为人、为官、为文三个角度答题)。
古文翻译
他好几次都被流放,但是他的志向还是和原来一样。
他刚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什么事可以打发时间的,就拿出以前的案件卷宗来反复批阅,发现其中冤枉、错误的案子不可胜数。因此他仰天叹道:“连荒远的小城,尚且如此,天下的混乱就可想而知了”。从那时起,他碰到任何事都不敢疏忽。他治理过好几个郡,都没有什么表面上好看的政绩,也不追求声誉,对百姓很宽松,不去惊扰他们,因此他所到的地方百姓日子都过得不错。有人问:“你治理地方那么宽松,却不耽误事情,怎么做到的呢?”欧阳修说:“如果把宽松当成放纵,把简单当成粗略,那政务就会被耽误,百姓也会受到损害。而我所说的宽松,是不苛刻、急催,我所说的简单,是不做繁琐的事情而已”。欧阳修写文章天才自然,繁简适度。 他的话语简单而明了,准确而通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独到之处,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玉山道中①
杨万里
村北村南水响齐,巷头巷尾树荫低。
青山自负无尘色,尽日殷勤照碧溪。
【注释】①玉山在江西上饶市著名风景区三清山的南边,玉山道是玉山到三清山的进山主要路径。
【乙】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丙】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①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②之兰亭,修禊③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④。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注释】①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②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③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④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玉山道中》中“尽日殷勤照碧溪”的“殷勤”一词用得十分精妙,请作赏析。 (2分)
1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醉翁之意不在酒
(3)群贤毕至 (4)信可乐也
20.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2分)
A.其恕乎 列坐其次
B.名之者谁 仰观宇宙之大
C.战于长勺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以激怒其众 引以为流觞曲水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2. 请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断两处)(2分)
虽 无 丝 竹 管 弦 之 盛 一 觞 一 咏 亦 足 以 畅 叙 幽 情。
23.这三则材料写山水都写得有声有色,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24.这三则材料都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8、(2分)“殷勤”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之青翠水之洁净。
19. (4分)(1)秀丽 (2)情趣 (3)全,都 (4)确实
20、(2分)C
21、(4分)(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这天,天空晴朗,微风和煦。
22、(2分)虽 无 丝 竹 管 弦 之 盛 /一 觞 一 咏 /亦 足 以 畅 叙 幽 情。
23. (3分)甲文“村北村南水响齐”写村南村北到处都听到溪流的潺潺声响,从听觉角度,“青山”“碧溪”写山水色彩,从视觉角度;乙文“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从听觉角度,“蔚然深秀”则是写山的色彩,从视觉角度;丙文“清流激湍”,“一觞一咏”可诉诸于听觉,“茂林修竹”则暗写色彩,从视觉角度。
24、(3分)三则材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美(寄情山水).
[甲]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① 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② ,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纟墨薪菜③ 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④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⑤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⑥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⑦ 。若皋之所观,天机⑧ 也。得其精而毒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 而 遗其所不视。若彼之所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⑨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列子·说符》)
[注]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②绝尘弥辙:形容天下之马(即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弥,消除。③担纟墨(mò)薪菜:担柴挑菜。担纟墨,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菜,即打柴草。④牝(pìn)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⑤牡而骊:黑色的雄马。牡,雄性的鸟、兽。⑥一至于此乎:竟达到了这样的程度!⑦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这正是他之所以比我高明千万倍的地方。⑧天机:马的天赋喜争内在素质。⑨乃有贵乎马者也: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啊。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穆公不说
D.不见其所不见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伯乐对曰
④若彼之所相者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译文:
(4) 甲文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
(5) 读完上面两篇选文,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
(6) 请你说说这两篇选文的寓意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D
答案:①即使 ②有时 ③回答 ④像
答案:①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
答案:【示例一】赞同。因为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示例二】不赞同。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还是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表现让人发现;即使别人发现不了,自己也同样可以展现才华,作出贡献。
答案:【示例】我们要善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要善待人才,重用人才。
答案:甲文讽刺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现象;乙文揭示了观察生活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