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余甘煮菜

影颓然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1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1.(2分)①吃②回头看

12.(2分)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

1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每以小句1分)

14.(3分)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


①(纵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有删节)
18.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分)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19.选出下列各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伐竹取道 十年春,齐师伐我 B.、参差披拂 参差不齐
C.、全石以为底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D.、乃记之而去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0.作者抓住小石潭的 特点,写出了自己 的感受。(2分)

21.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 (2分)
22.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3分)

1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9.B
   20.幽静。(1分)幽深冷寂,孤凄悲凉。.(1分,语意相近即可)
   21.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能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即可)
   示例: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我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净化。
   22.答案不唯~:写出相连的两句写山水的古诗词1分,能合理赏析2分。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     水尤清(凉)

B.凄神(感到心情凄凉)寒骨      乃记之而(离开)    

C.相与(互相)步于中庭        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子)竹柏影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潭中鱼可百头       高可二黍

B.如鸣珮环,心乐      辍耕垄上

C.全石为底         其境过清

D.乃记之去         学不思则罔

9.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10.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乃入见。问:“何以战?”

7. B (A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C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D中的“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8.A(A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B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C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D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9.D(D项中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10.(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2)(曹刿)于是进宫拜见鲁庄公,问:“凭什么作战?”(重点句式:宾语前置,重点词语:乃、见、以)(每句2分,根据重点词语和句式考虑评分)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8.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1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意味(很,非常)B.或议就近饮者(寻找)

C.择柳阴下团坐(围坐在一起)D.各已然(熏陶)

20.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2分)

21.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2分)

18.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2分,对三处2分,两处1分,一处不得分)

19.D(2分)

20.【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油菜花一片金黄,蝴蝶蜜蜂到处飞,男男女女穿着漂亮衣服,纷纷出来游玩赏春。面对美好春光,人们深深陶醉。(2分,表达流畅,意思符合即可)

21.热爱自然,喜欢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2分,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2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节选自《核舟记》)

【乙】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微吟罢,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节选自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1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佛印类弥勒 (2)右臂支船

(3)神情与苏、黄不 (4)其船背稍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2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13.核舟中苏轼贬谪黄州,畅游赤壁的情怀可以用乙文中的 句高度括。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佛印类弥勒    极                         (2)右臂支船  同屈,弯曲          

(3)神情与苏、黄不属  类似                       (4)其船背稍夷   平         

1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各划一处。(2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12.(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分)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或各自)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2)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2分)

   字迹细的象蚊子脚,笔画清清楚楚,颜色是黑色的。                                                                                                                                                  

13.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2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3题。(14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注释:①结约:盘曲。②堮堮[è]:山崖高峻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

④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鸷:凶猛刚强。

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①不见 引凄异

不敢与之争 ④当之

1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 B. 自/三峡七百里中

C. 广/故数言欲亡 D.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势常结约不舒。

13.甲、乙两文的写作内容各是什么?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10.(1)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2)连续(3)都(4)就11.A(2分)12.(1)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2)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4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3.甲文描写了长江三峡的雄伟地貌和壮丽景色,乙文描写的是石首绣林山奔腾数百里的江水忽与眼前之石撞击的奇景。(2分意对即可)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课内文言语段,完成6—9题。(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不以千里也( ▲ ) (2)才美不外( ▲ )

(3)策之不以其( ▲ ) (4)执策而之( ▲ )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

A.①虽有名马 ②扶苏以数谏

B.①一食尽粟一石 ②遇其叱咄

C.①虽有千里之面刺寡人之过者

D.①之不能尽其材 ②饮百物皆倍穹常时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 ▲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 ▲

9.文中“呜呼”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全文加以分析。(2分)

答: ▲ ▲ ▲

6.(4分)①著称;②通“现”,表现、显露;③正确的方法;④面对。

7.(2分)B有时 (A.所以 因此、原因 缘故;C.能力 才能、能够;D.通“饲”,喂养、吃的东西)

8.(4分,每句各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9.(2分,答对1个要点得1分,言之成理即可)“呜呼”蕴涵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1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1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第6—9题。(17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乙】兴尽而返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①,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②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

【注释】①眠觉:睡觉醒来。②宿(xiǔ):一夜。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人鸟声俱( ▲ ) (2)是日更( ▲ )

(3)饮三大白( ▲ ) (4)夜大 ( ▲ )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

A.①是日定矣 ②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

B.①湖中得更有此人 ②且置土石

C.①下船 ②徐公何能君也

D.①人问其外户而不闭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3)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译文:

9. 甲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 的高洁情怀和 的生活态度。乙文则从语言和动作两方面刻画了王子猷

的性格。(4分)

6.(4分,每处1分)(1)消失;(2)完了,结束;(3)尽力;(4)下雪

7.(3分)B哪里(A.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重新 C等到;比得上 D原因;所以)

8.(6分,每句各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1)冰花一片弥漫,天与

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想您一样痴的人呢!。(3)(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

9.(4分,意思对即可,各1分)特立独行,不随流俗;豪爽率真、潇洒超脱。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义犬(蒲松龄)

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操刀欲杀。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6),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1)贸易:做生意。(2)莽:芦苇丛。(3)悼:难过。(4)贾(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屋舍俨然: (2)如外人:

(3)以为异,从之而往: (4)有同乡贾将携俱归: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见 堤 上 有 屠 人 缚 犬 倍 价 赎 之 豢 养 舟 上。

13、甲文中通过_______________及和平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而乙文则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2分)

14、乙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是哪一句?从该句中,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1)俨然:整齐的样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适:适逢,恰巧遇到

1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分)(2)贾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发现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个强盗。(2分)

12、见堤上有屠人缚犬 / 倍价赎之 / 豢养舟上。(2分)

13、优美的自然环境    跟踪追击辨识贼寇  (2分)

14、(1)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启迪: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意对即可)(3分)

《狼》 (8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①一狼仍 ②从而两狼之并驱如

③其一坐于前 暇甚

1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8.读完全文,你从屠户的经历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16.(4分)①跟从;②旧,原来;③像狗一样;④神情或态度

17.(3分)另一只狼在柴草堆打洞,想要从洞中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18.(2分)对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才会胜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