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重庆A.卷】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5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斯是陋室 ( ) (2)可以调素琴(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12.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答案】
9.(4分)(1)这 (2)调弄,这里指弹琴(只答“调弄”不给分) (3)少 (4)多(每小题1分)
10.(4分)(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葱茏,映入帘里。(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每小题2分)
11.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
12.(4分)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分)
【2013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
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
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去 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19.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答案】
16.C(2分)
1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18.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2分)
19.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古文阅读。(11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商好与贤己者处 ④赐好说不若己者
26、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1分)( )
A.日子B.白天C.每天,一天天地D.太阳
27、下面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1分)
A.、无丝竹之乱耳B.、何陋之有C.、无案牍之劳形D.、吾死之后
2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29、【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1分)
30、【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和《爱莲说》的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
25、(2分,每空0.5分。)
①品德高尚 ②使……劳累 ③相处,在一起 ④喜欢
26、(1分) C
27、(1分) B
28、(4分,每句2分。)
①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②所以君子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
29、(1分,各0.5分。有错即不得分。)
诸葛庐(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30、(2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1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1分。
示例一:我认为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示例二:要广交朋友,即使是最坏的人他身上也可能具有一点长处,我们应善于取长补短,但是在不良的环境中一定要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保持良好本色。
示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所以说:“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狼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每个1分,共4分)
(1)缀行甚远 ( ) (2)顾野有麦场 ( )
(3)弛担持刀( ) (4)一狼洞其中( )
9、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今异义。(每空1分,共4分)
(1)一狼径去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_
(2 )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 今义:
10、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共4分)
(1)其一犬坐于前。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1、这篇文章叙事部分的情节可以概括为:遇狼——( )——( )——杀狼。(2分)
12、填空(4分)
(1)文中表现狼“黠”的句子有:
(2)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
13、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答出一点即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3)放松,这里指卸下 (4)打洞(4分)
9、 (1)古义:离开 今义 : 到某—地方
(2)古义:多少 今义 :几何学的简称(4分)
10、(1)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2)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来__敌人的。(4分)
11、惧狼 御狼(2分)
12、(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假暝,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2分)
13、⑴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⑵邪不敌正(3分)
爱 莲 说(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含义。(2分)
(1)可爱者甚蕃( ) (2)香远益清( )
(3)濯清涟而不妖( ) (4)陶后鲜有闻( )
12、翻译文言语句。(2分)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填空。(4分)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14、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2分)
A.爱慕富贵的人多。
B.爱牡丹的人多,说明牡丹十分珍稀。
C.爱牡丹的人多而爱莲者少,说明作者的知己少。
D.这句话讥讽了追名逐利的世态。
15、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16dde85b68c6f6.jpg]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0—14题(16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A.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
汴(biàn):汴水。 ②余浸:支流。 ③岩阜:假山。 ④芡(qiàn):水生植物。
⑤富:丰饶的物产。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竹森然以高 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为陂池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细读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2分)
春季:_______________ 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文中的A.、B.处。(2分)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14.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10、(1)情趣 (2)茂盛。(3)长 (4)把 11、(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12、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 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 13、A 江湖 B 山林14、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意近即可。)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1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乃重修岳阳楼;乃不知有汉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C.或异二者之为;一食或尽粟一石D.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案牍之劳形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4.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2分)
12.D( 2分 )
13.句子翻译:(1)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心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对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每句2分,大意正确1分,关键词语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14. 围绕“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奋发有为,奉献社会”等回答即可。(2分)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蒲松龄)
1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①其一犬坐于前( ) ②一狼洞其中( )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④乃悟前狼假寐( )
12、翻译句子。(2分)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3、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2分)
11,(4分)(1)像狗一样 (2), 打洞 (3)打算 (4),才
12,(2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13(2分)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或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势利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意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句中加点词。(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怀民亦未寝 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步:
④盖竹柏影也 盖: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原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1.文章描景写“月”,抒情写“闲”,你怎样理解它们?(4分)
答:
9.①心想②睡③散步④原来 共4分,每词1分
10.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重点译出但、闲、者、耳) 共2分,译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11.“闲”“月”贯穿全文,写月表现闲,闲则赏月,既直露当夜的心情,又隐喻作者被贬的心态。 共4分,每点2分
阅读《桃花源记》的语段,完成11~15题。(共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1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4、翻译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3分)
11、D
12、B
13、C
[f7f950808ee7415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