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回答9一13题。(15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亭亭净 (2)陶后有闻

(3)不可玩焉 (4)不蔓不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请选择下列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B.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D.本文的写作手法是欲扬先抑,“独”一词表现出作者决不随波逐流,又不同于陶渊明隐逸的遗世独立,积极出仕的生活态度。

12.文章的题目是 “爱莲说”,为什么要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2分)

答:

13.1986年7月23日,重庆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以黄葛树为市树,以山茶花为市花。你赞同吗?如不赞同可另选,请选择市花或者市树并说明理由。(3分)

答:

9.立   少  亲近而不庄重  长枝节 

10.(1)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2分,其中关键字“独”、“而”1分)(2)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2分,关键字 “宜”1分)

11.(2分)D没用欲扬先抑。应当是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

12.(2分)因为作者是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13.(3分)示例l;如赞成,黄角树,山城极其普遍,道旁、庭院、校园到处都是。它古老、粗壮,茂盛,树冠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为人们展露英姿,遮阴挡阳,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展示重庆人的顽强拼搏精神。山茶花,树姿优美,叶色浓绿,经冬不凋,花形艳丽,花期久长,芬芳馥郁,代表重庆人的热情、好爽的品质。如不赞成,选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选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选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只要答出基本特点即可)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略无处( ) (2)不以也( )

(3)湍绿潭( ) (4)引凄异( )

10.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散文《三峡》中写到“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请结合郦道元笔下《三峡》山水的特点分析余秋雨这么说的原因。(3分)

12.文章第④段是如何描写三峡秋季凄婉美的?请简要赏析。(4分)

9、(1)通"缺";(2)快;(3)白色;(4)动词,连接(动词可不写)

10、(1)若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趣味。

11、从三峡山遮天蔽日和三峡水水盛大,水流湍急的角度分析。(山水的特点各1分,水的特点二选一,结合特点阐述原因1分)

例:三峡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出",具有遮天蔽日的特点,三峡只有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光线才比较充足,因此视线不够清晰是不利于行船的。

            从视听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引用渔歌渲染任中两个角度作答。(每个角度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文段出自课文 作者是 朝的 (3分)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交相通达 B.男女衣着,如外人 悉:熟悉

C.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D.、闻之,欣然规往 规往:打算去

1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文意理解

(1)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最少两个(2分)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情况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3分)

9桃花源记 晋朝 陶渊明 

10B 

11.D 

12.(1)领着妻子女儿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13.(1)成语如: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2)课后练习题(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择两个作答,多选不给分)(2分)

(1)屋舍俨然 俨然: (2)阡陌交通 交通:

(3)便还家 要: (4)不知有汉 乃:

1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3.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____(2分)

14.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2分)

______

11. (1)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2)交通:互相通达(交错相通)(3)要:通“邀”,邀请(4)乃:竟然

  12. 答题示例: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13.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14. 答题提示: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15.(3分) 答题提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线词(4分)

(1) 不足为外人道 (2)欣然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处处

13、下列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穷其林 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人 阡陌交

C.、便船 屋俨然D.、渔人甚异 水陆草木

14、有些成语出自上文,写出其中的二个(2分)

(1) (2)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6、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2分)

19、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3分)

1、(1)不值得   (2)计划      (3)、与世隔绝    (4)、标记

2、A      

3、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无人津者   世外桃源等

4、(1)、这个渔人将自己所听到的一一讲给桃花源里的人,他们听到后,都感到感叹惋惜。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5、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__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2)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树林阴翳

(2)太守谁:

17.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 分)

(1)

(2)

18. “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太守自有他的乐趣”;一种是“太守把大家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理由。(3分)

19.从《 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 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 ( 2 分)

16.(1)形容枝叶茂密成阴(2)是(每小题1分,共2分)17.(1)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些乐事的人,是太守。(2)四季的景色,无一不令人喜爱。( 每小题2分,共4分)18.看法1分,理由1分(2分)19.与民共乐(2分)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千里马遇伯乐

骥(千里马)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蹄子僵直,膝盖折断),漉汁(嘴里吐出的白沫)洒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中间。阪,山坡)迁延(退。这里指马拉不上去,车往回退),负辕而不能上。 伯乐遇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麻衣)以幕之。 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欣伯乐之知己也。

10、解释加点字词。(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安求其能千里也( )

(3)、伯乐遇之( ) (4)下车攀而哭之( )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

12、乙文中的千里马如果不是遇到伯乐,它的命运只能是“ ,

, 。”(用甲文中原句回答);乙文中对 的描写与甲文中对食马者言行的描写形成对照的句子是“ , 。”(3分)

13、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2分)

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2分)

10、(1)等同  (2)怎么  (3)遇到  (4)抚着  11、(1)驱赶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2)这时,千里马低着头喷着鼻子,又仰起头长鸣了一阵,洪亮的声音直达天际    1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    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麻衣)以幕之   13、示例:贤才无辜逢昏君   14、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答出两点即可得分)  

奂山山寺,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按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然数年不一见: (2)历历在目:

(3)楼一座: (4)或或立:

1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昂首观之,项为之强B.、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数至八层,才如星点D.、暮而果大亡其财。

15、解释文中划线句子。(4分)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16、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简练概括。(3分)

17、现实生活中你听说过鬼狐神怪的故事吗?你是怎样认识这种现象的?(3分)

13-15略

16统观山市发生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出现;高潮阶段:危楼出现。

17略

请速读下面的文言,试联系所学认真作答10 -- 14题。(14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0. 文学常识:【甲】文作者是 ,【乙】文作者是 。(2分)

11. 解释词语:请准确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御风,不以疾也。 ①

12. 翻译句子: 试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我的翻译:

13. 内容理解:再读文言,请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江水十分清澈的语句。(2分)

我的抄写:

14. 比较阅读:《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4分)

我的理解:

10、(共2分,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答案示例:① 郦道元    ② 李白

11、(共4分,每题2分)答案示例:① 即使 ② 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词类活用)

12、(共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有误酌情减分。)答案举例:略

13、(共 2分,有错即不得分)答案示例:《三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4、(共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答案参考:《三峡》用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

(链接:)文言文阅读考查形式一般为: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外选文一般短小精悍。

文言文阅读考查要点一般为: ①文学常识(作家作品)②名句默写(名句美句关键句)③解释词语(通假多义异义活用等关键实词及重要虚词)④翻译文句(名句美句关键句)⑤内容理解(人物分析、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分析)⑥主旨理解⑦文体发散

                                                                           

【甲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文】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 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扶病:抱病,带病。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连月不 ( ) ②锦游泳 ( )

③或异二者之( ) ④士大夫敢往别( )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14.甲文中描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作用?(3分)

15.读文品人。(5分)

①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甲文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②范仲淹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3分)

12.放晴 鱼儿  心理活动  没有人

13.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王质独自带病在京城(国都)门外为他(范仲淹)饯行(设宴送别)。

14. 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并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15.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②示例:王质与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人。范仲淹遭贬谪时,朝廷治理朋党,众人对范仲淹避之惟恐不及时,王质却抱病为其送行。党别人问起时,他却以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