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求百兽
虎求(1)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2)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3),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求:寻找,寻求。(2)长:首领,掌管。(3)然:是的,对的。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4分)
(1)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23、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故事。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什么?(2分)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狐假虎威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陋室铭(11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 ) (2)谈笑有鸿儒( ▲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 ) (4)惟吾德馨 (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18.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3分)
▲
陋室铭(11分)
16.(4分)(1)出名 (2)博学的人 (3)弹 (4)品德高尚
17.(2分)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18.(2分) D
19.(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请速读下面的文言,试联系所学认真作答10 -- 14题。(14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0. 文学常识:【甲】文作者是 ,【乙】文作者是 。(2分)
11. 解释词语:请准确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① 虽: ② 奔:
12. 翻译句子: 试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我的翻译:
13. 内容理解:再读文言,请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江水十分清澈的语句。(2分)
我的抄写:
14. 比较阅读:《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4分)
我的理解:
10、(共2分,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答案示例:① 郦道元 ② 李白
11、(共4分,每题2分)答案示例:① 即使 ② 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词类活用)
12、(共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有误酌情减分。)答案举例:略
13、(共2分,有错即不得分)答案示例:《三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4、(共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答案参考:《三峡》用猿声的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
(链接:)文言文阅读考查形式一般为:课内外比较阅读,课外选文一般短小精悍。
文言文阅读考查要点一般为: ①文学常识(作家作品)②名句默写(名句美句关键句)③解释词语(通假多义异义活用等关键实词及重要虚词)④翻译文句(名句美句关键句)⑤内容理解(人物分析、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分析)⑥主旨理解⑦文体发散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解释加点词的词义。(4分)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9.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之:山川之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11.请用/划分句子停顿:念 无 与 为 乐 者(1分)
1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2分)
8.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欣赏④只是(或“只”)(4分)
9. B (2分)
10.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1. 念/无与为乐者(1分)
12.闲 仙 (2分 )
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回答9一13题。(15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亭亭净植 (2)陶后鲜有闻
(3)不可亵玩焉 (4)不蔓不枝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请选择下列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
A.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B.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D.本文的写作手法是欲扬先抑,“独”一词表现出作者决不随波逐流,又不同于陶渊明隐逸的遗世独立,积极出仕的生活态度。
12.文章的题目是 “爱莲说”,为什么要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2分)
答:
13.1986年7月23日,重庆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以黄葛树为市树,以山茶花为市花。你赞同吗?如不赞同可另选,请选择市花或者市树并说明理由。(3分)
答:
9.立 少 亲近而不庄重 长枝节
10.(1)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2分,其中关键字“独”、“而”1分)(2)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2分,关键字 “宜”1分)
11.(2分)D没用欲扬先抑。应当是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
12.(2分)因为作者是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13.(3分)示例l;如赞成,黄角树,山城极其普遍,道旁、庭院、校园到处都是。它古老、粗壮,茂盛,树冠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为人们展露英姿,遮阴挡阳,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展示重庆人的顽强拼搏精神。山茶花,树姿优美,叶色浓绿,经冬不凋,花形艳丽,花期久长,芬芳馥郁,代表重庆人的热情、好爽的品质。如不赞成,选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选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选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只要答出基本特点即可)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略无阙处( ) (2)不以疾也( )
(3)素湍绿潭( ) (4)属引凄异( )
10.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在散文《三峡》中写到“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请结合郦道元笔下《三峡》山水的特点分析余秋雨这么说的原因。(3分)
12.文章第④段是如何描写三峡秋季凄婉美的?请简要赏析。(4分)
9、(1)通"缺";(2)快;(3)白色;(4)动词,连接(动词可不写)
10、(1)若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趣味。
11、从三峡山遮天蔽日和三峡水水盛大,水流湍急的角度分析。(山水的特点各1分,水的特点二选一,结合特点阐述原因1分)
例:三峡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出",具有遮天蔽日的特点,三峡只有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光线才比较充足,因此视线不够清晰是不利于行船的。
从视听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引用渔歌渲染任中两个角度作答。(每个角度2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文段出自课文 作者是 朝的 (3分)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2分)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交相通达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悉:熟悉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D.、闻之,欣然规往 规往:打算去
1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文意理解
(1)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最少两个(2分)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情况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3分)
9桃花源记 晋朝 陶渊明
10B
11.D
12.(1)领着妻子女儿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13.(1)成语如: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2)课后练习题(略)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择两个作答,多选不给分)(2分)
(1)屋舍俨然 俨然: (2)阡陌交通 交通:
(3)便要还家 要: (4)乃不知有汉 乃:
1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3.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 ____(2分)
14.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2分)
______
11. (1)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2)交通:互相通达(交错相通)(3)要:通“邀”,邀请(4)乃:竟然
12. 答题示例: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13.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14. 答题提示: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15.(3分) 答题提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1)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既出,得其船,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加线词(4分)
(1) 不足为外人道 (2)欣然规往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处处志之
13、下列加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 欲与天公试比高B.、初极狭,才通人 阡陌交通
C.、便舍船 屋舍俨然D.、渔人甚异之 水陆草木之花
14、有些成语出自上文,写出其中的二个(2分)
(1) 、 (2)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6、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2分)
19、结合全文看,陶渊明在《世外桃源》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3分)
、
1、(1)不值得 (2)计划 (3)、与世隔绝 (4)、标记
2、A
3、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无人津者 世外桃源等
4、(1)、这个渔人将自己所听到的一一讲给桃花源里的人,他们听到后,都感到感叹惋惜。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5、说明这是一个虚构的与__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样写的目的是用以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2)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树林阴翳:
(2)太守谓谁:
17.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4 分)
(1)
(2)
18. “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太守自有他的乐趣”;一种是“太守把大家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你的看法是什么?说说理由。(3分)
19.从《 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 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 ( 2 分)
16.(1)形容枝叶茂密成阴(2)是(每小题1分,共2分)17.(1)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些乐事的人,是太守。(2)四季的景色,无一不令人喜爱。( 每小题2分,共4分)18.看法1分,理由1分(2分)19.与民共乐(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