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满井游记》(节选),完成1——6题。(18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土膏微润( ) ②波色乍明( ) ③柔梢披风(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4分)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3.上文从哪两方面描写满井春色?(2分)
4.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
①描写山:
②描写树、麦:
③表现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悦心情:
④揭示主旨:
5.指出下列句的修辞手法。(3分)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
③麦田浅鬣寸许。( )
6.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了含有“鸟”、“柳”字的诗句各一句。(2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土膏微润( 肥沃 ) ②波色乍明( 始、初 ) ③柔梢披风( 散开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4分)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是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喝酒唱歌的,穿着鲜艳服装骑着毛驴的,也时时可见。
3.上文从哪两方面描写满井春色?(2分)
美好的景物和欣赏的人们。(早春的景色和游人的活动)
4.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
①描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②描写树、麦: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③表现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悦心情:若脱笼之鹄。
④揭示主旨: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指出下列句的修辞手法。(3分)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比喻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对偶)
③麦田浅鬣寸许。( 比喻 )
6.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了含有“鸟”、“柳”字的诗句各一句。(2分)
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8题》(16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月色入户( ) ②念无与乐者( )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1分)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写的角度是
。(2分)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 )(1分)
A.失眠难耐B.心绪无聊C.偕友赏月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2分)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2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月色入户( 门 ) ②念无与乐者( 想到 )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 )( 罢了 )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月色 。(1分)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的角度是 侧面描写 。(2分)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 C)(1分)
A.失眠难耐 B.心绪无聊 C.偕友赏月 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B )(2分)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2分)
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6题。(21分)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隔篁竹( ) ②参差披拂( ) ③佁然不动( )
④俶尔远逝( ) ⑤往来翕忽( )
2.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犬牙差互( )③隶而从者( )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 )(2分)
A.全石以为底B.卷石底以出C.以其境过清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6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 、 和潭中气氛。(2分)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 ”,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
”。(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隔篁竹( huánɡ ) ②参差披拂( cēn cī )
③佁然不动( yǐ ) ④俶尔远逝( chù ) ⑤往来翕忽( xī )
2.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概,大约 ) ②犬牙差互( 互相交错 )③隶而从者( 随从 )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 C )(2分)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6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小溪源流和潭中气氛。(2分)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 心乐之 ”,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凄苦) ”。(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
说明了作者志向难酬,觉得触景生情。小石潭肃森的气氛,促发了作者内心的陷痛,以夜不可留,含蓄地概述了作者求解脱的忧虑心情,这是作者被贬后伤感的曲折反映。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题目。( 14分 )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 )
⑴ 是非木柿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 4分 )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找出原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语句。( 4分 )
道理:
原句:
1、C 2、这;判断词 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 3、略 4、略
阅读《三峡》选段,完成7-10题(17分)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组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⑶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 。”
6、解释下列加点字(3分)
(1)夏水襄陵: (2)沿溯组绝:
(3)飞漱其间: (4)良多趣味:
(5)属引凄异: (6)空谷传响: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8、写出选段(3)中“渔者歌曰”的内容, , 。(2分)这里运用了 (1分)的修辞手法,并说说有何作用: 。(1分)
9、选段(1)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这句话在这里说明了
让我们想起李白的 , 。(3分)
10、选段(2)中写出三峡“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特点的句子是 ,(1分)请将这句话翻译出来:
。(2分))
6、(1)冲上,漫上(2)顺流而下(3)冲荡(4)确实,实在(5)延长(6)回声
7、(1)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每当到了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树林显得清凉,山涧显得寂静(或树林和山涧显得清凉和寂静)。
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作用:烘托出秋天或“晴初霜旦”时候三峡的凄凉气氛。
9、说明三峡水流的速度快;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清荣峻茂;翻译:江水清澈,两岸的山峰险峻,山上的草木茂盛。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青冥( ) 飞甍( ) 高垣( ) 禅院( )
逾时( ) 连亘( ) 倏忽( ) 窗扉( )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5分
然数年恒不一见( ) 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 )
往来屑屑 ( ) 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 )( )
连亘六七里 ( ) 或凭或立,不一状 ( )( )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 )
见山上人烟市肆( ) 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 )
3、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4、用课文原句填空。5分
《山市》是以 为顺序,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请填写出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
“山市”的形成阶段:
“山市”的发展阶段:
“山市”的高潮阶段:
“山市”的消失阶段:
5、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2分
6、中描述的蜃景若以“风起”为界,前后的蜃景变化各有怎样的特点?2分
略
2、常 青天、天空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匆匆 同“无” 高 连绵不断
有的人 靠着 同“才” 突然 于是 店铺 广大 隐隐约约
3、见几十座宫殿,青绿色的屋顶,高高的屋脊好像要飞起来的样子;
城中有像楼一样的、像厅堂一样的、像街巷一样的,景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人倚靠着、有的人站立着,形状各不一样;
突然间变得像拳头、像豆粒,于是什么都看不见了
4时间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遂不可见。”
5无何 未几 既而 逾时
6前者孤塔耸立,少顷换一幅图景,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增加的;后者五座楼的情景,逐渐变化,依次消失,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减小的。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11题(共14分)
(甲文)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文)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 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徐喷以烟: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4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翻译: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
3.选择乙文中的一则谈谈你所得的启示(2分)
4.(甲文)中说到的“物外之趣”,(乙文)讲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请你说说这种“趣”和“悦”是怎么获得的?(4分)
答:
1.(1)徐:慢慢地 (2)信:诚信2.(1)(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2)几个人在一起,其中一个一定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
3.略4.甲文:有一颗童心,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去创造美好生活。乙文:用心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意思对即可)
、《爱莲说》 周敦颐 (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3分)
A.标题《爱莲说》的意思,即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通过对莲之生存环境的交代,写出了莲花不随世俗,洁身自好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
C.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
D.本文几次提到菊花和牡丹,是借菊花从正面衬托,借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的高尚品质。
6、D 7、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8、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9、A 10、A
虎求百兽
虎求(1)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2)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3),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求:寻找,寻求。(2)长:首领,掌管。(3)然:是的,对的。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4分)
(1)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23、请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则故事。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什么?(2分)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狐假虎威 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陋室铭(11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 ) (2)谈笑有鸿儒( ▲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 ) (4)惟吾德馨 (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18.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3分)
▲
陋室铭(11分)
16.(4分)(1)出名 (2)博学的人 (3)弹 (4)品德高尚
17.(2分)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18.(2分) D
19.(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