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1)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一石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2分)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分)

1.(1)pián  (2)sù   (2分)    2.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  同“返”(返回)   (2分)

3.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

4.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

5.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小石潭记(16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6、上文选自《     》,作者     ,著名的文学家,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8篇,合称为《     》。(3分)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水尤清 皆若空游无所

折蛇行 不动

18、第二段主要写潭中游鱼的静态和动态,其目的是什么?(1分)

答: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  

20、作者在游小石潭时,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4分)

答:

小石潭记(16分)

16、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  永州八记 

17、寒冷  依托 像北斗星那样  愣住的样子

18、目的:衬托水的清冽,说明环境幽清 

19、(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2)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

20、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的,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刺激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

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因而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4分,每空1分)

⑴.拥衣炉火( )__________________。⑵与余舟一( )_________

1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2分,每空1分)

余挐一小舟 ______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空2分)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4分,每空1分)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⑷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7.“痴”与课文第1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了作者什么性格?(2分,每空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⑴点明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描写雪景的句子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句子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⑴cuì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⑵jiè 细微,微小 

14  挐通“桡”撑(船) 划(船)

15  ⑴大雪连下三天,西湖里人声、鸟声都消失了(绝迹了)

⑵(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上下全是白色)

16.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⑷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7.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 ( 孤傲高洁 ) 的性格.。

18. 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0.解释加点词。(4分,每空1分)

①自既望至十八日为最盛。( ) ②方其远出海门 ( )

③仅如银线( ) ④吞天沃日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空2分)

①玉城雪岭际天而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段文字是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描写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的。分别从四个方面来写潮,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入下面的横线。(6分,每空1分)

(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①农历每月十六日  ②当……时   ③几乎,将近  ④用水淋洗

11.①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②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12.远、近    仅如银线   玉城雪岭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爱莲说  周敦颐(12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A.、可爱者甚   ) B.、亭亭净     (

C.不不枝 (     )    D.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意思。(4分)

(1)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

19.周敦颐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刘禹锡借“陋室”表达           情趣。(2分)

20.文中以莲为歌颂对象,并多次用菊和牡丹就来衬托。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分)

  

17、(4分)(1)     番:多            (2)植: 立        

        (3)     蔓:生枝蔓        (4)而:但是,却,然而   (每题1分

18 、(4分)(1)(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评分:每题2分,如:濯;洗涤,而:却,但,妖:妖艳 )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评分:每小题2分,如:濯;洗涤,而:却,但,鲜:少,予:我 。没有翻译适当扣分)                

19、(2分)“莲”表现了作者不与世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的生活态度 ;刘禹锡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莲”与“陋室”各分。)

20、(2分) 文中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种种美德,以孤傲清高的赏菊者和追逐名利的牡丹者衬托爱莲的作者。通过衬托,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或通过衬托,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给2分)                                                                  

读《满井游记》完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东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9、解释下列字词。(4分)

膏: 靧:

罍: 堕事:

20、翻译下列句子。(2分)

麦田浅鬣寸许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21、第二自然段写郊外景色,先用“ ”总写一笔(用原文填空),然后依次分写水、山、

,条理十分清晰。(3分)

22、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1分)

19、20略

     2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柳、麦、游人、鸟鱼

     22、喜悦、庆幸

阅读《满井游记》(节选),完成1——6题。(18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土微润( ) ②波色明( ) ③柔梢风(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4分)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3.上文从哪两方面描写满井春色?(2分)

4.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

①描写山:

②描写树、麦:

③表现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悦心情:

④揭示主旨:

5.指出下列句的修辞手法。(3分)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

③麦田浅鬣寸许。( )

6.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了含有“鸟”、“柳”字的诗句各一句。(2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土微润( 肥沃 )  ②波色明(  始、初 ) ③柔梢风( 散开 )

2.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4分)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是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喝酒唱歌的,穿着鲜艳服装骑着毛驴的,也时时可见。

3.上文从哪两方面描写满井春色?(2分)

     美好的景物和欣赏的人们。(早春的景色和游人的活动) 

4.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回答。(4分)

①描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②描写树、麦: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③表现作者返回自然的愉悦心情:若脱笼之鹄。         

④揭示主旨: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指出下列句的修辞手法。(3分)

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比喻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对偶)

③麦田浅鬣寸许。( 比喻 )

6.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了含有“鸟”、“柳”字的诗句各一句。(2分)

   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8题》(16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月色入( ) ②无与乐者( )

少闲人如吾两人( )( )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1分)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写的角度是

。(2分)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 )(1分)

A.失眠难耐B.心绪无聊C.偕友赏月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2分)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2分)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①月色入(  门    )     ②无与乐者(   想到    )

少闲人如吾两人(   只是      )( 罢了    )

2.把下面面译成白话文。(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月色             。(1分)

4.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的角度是   侧面描写  。(2分)

5.根据文中内容,作者要到承天寺,是因为( C)(1分)

   A.失眠难耐   B.心绪无聊   C.偕友赏月    D.参禅求道

6.末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慨?下列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标榜自己有随遇而安的修养      B.自嘲自己与张怀民一事无成

C.有闲情逸致才能欣赏到美景      D.无所事事的人才能欣赏到美景

7.下列句子点出题目中“游”字的一项是( B )(2分)

   A.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相与步于中庭

C.水中藻荇交横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8.文章表达的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什么?(2分)

     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1——6题。(21分)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隔竹( ) ②参差披拂( ) ③然不动( )

尔远逝( ) ⑤往来忽( )

2.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潭中鱼百许头( ) ②犬牙差互( )③隶而者( )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 )(2分)

A.全石以为底B.卷石底以出C.以其境过清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6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 和潭中气氛。(2分)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 ”,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隔篁竹(  huánɡ   )   ②参差披拂( cēn cī   )   

③佁然不动( yǐ   )      ④俶尔远逝(  chù   )  ⑤往来翕忽(  xī   )

2.解释下列加点词。(3分)

   ①潭中鱼百许头( 大概,大约  )  ②犬牙差互(  互相交错 )③隶而者(  随从  )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 C  )(2分)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6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小溪源流和潭中气氛。(2分)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     心乐之  ”,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凄苦) ”。(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

   说明了作者志向难酬,觉得触景生情。小石潭肃森的气氛,促发了作者内心的陷痛,以夜不可留,含蓄地概述了作者求解脱的忧虑心情,这是作者被贬后伤感的曲折反映。

阅读《狼》,完成文后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有剩骨 ( ) 并驱如 ( )野有麦场( )一狼其中 ( )

2.把下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3.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其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 屠乃奔倚其下 ( )

②以 以刀劈狼首 ( ) 投以骨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可以为师矣 ( )

③之 复投之 (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久之,目似瞑…… ( ) 又数刀毙之 ( )

4.《狼》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5、“屠大窘”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问题。(1分)

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4分)

( l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2 )其一犬坐于前

7、文章通篇写“狼”,最后归结到“禽兽”上,请你说一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含义。(3分)

8、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写出3个。(3分)

9、蒲松龄如何看待狼?你怎样看待狼?(4分)

1. 同“止”;原来的样子;转头看,看见;打洞。

2. 狼也算是够狡猾的了,但是顷刻间双双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3. ①指代狼;代积薪。②用。把。如。凭借。③代狼。助词,用在主谓间,不译。调节音节,无实义。代狼。4.参考: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8.( l )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 2 )其中一条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9.作者由“狼”写到“禽兽”,是由点到面,由小到大更深广地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10.略  11.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