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明景和,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记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暮冥冥( ) (2)王命急宣( )

(3)酒临风( ) (4)虽乘御风( )

16.与“不以物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域民不封疆之界(《孟子》)B.扶苏数谏故(《陈涉世家》)

C.尽吾齿(《捕蛇者说》) D.可一战(《曹刿论战》)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8.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甲文把山与水结合在一起些,不仅突出了山的险峻,还写出了四季的江水特点;乙文展现的洞庭湖则水波浩荡,气象万千,气势雄阔。

B.甲文引用渔歌,既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又渲染了秋天峡谷萧瑟的气氛;乙文以“古仁人”的思想为依据,推出“先忧后乐”的名句。

C.甲文写三峡四季景色,详写夏秋,略写春冬;乙文写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通过对比,突出不同天气对人的心情的影响。

D.甲文行文简洁,很少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乙文只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完全没有涉及作者范仲淹的情感立场。

14. (1)前人之述/备矣。      (2)然则/何时而乐耶?

15.(1)薄:迫近         (2) 或:有(“有时”不对)

(3)把 :持、执       (4)奔:奔驰的快马

16.B

17.(1)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俊,山上草木茂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18.D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阡陌交通 ( ) (2)无论魏晋 ( )

(3)杂然而前者( ) (4)者胜 ( )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2)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2.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3.【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9.(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

10.(1) 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更不必说

(3)陈:摆放,陈列   (4)弈:下棋

11.(1)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

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2)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12. 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13. 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苏轼的两篇诗文,完成18—20题。(10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问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②盖竹柏影也 盖:

③萧萧暮雨子规啼 萧萧: ④谁道人生无再少 再少:

19.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

②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20、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

发了作者 的苦闷心情。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文章第

二段中写竹柏的作用是作者

②《浣溪沙》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中的反问句强调了诗人

的精神状态,诗人虽被贬黄州,身处逆境,却不自伤白发、哀叹衰老,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 精神。

  18.①一同,共同。②表示推测。③风雨声。④再年轻。(4分,一个词语1分)

 19.①庭院的地面好像积水清澈透明。②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而慨叹光阴易逝。(2分,一句1分)

20.①壮志难酬,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②虽老犹少,奋发进取(达观和进取)(4分,一空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正确的一项( )。(2分)

(A.)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奔跑  )  (B.)略无处( 阙通缺 )

(C.)晴初霜(  初晴 ) (D.)哀转久( 极 )

11、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或:王命急宣  以钱币乞之B.素:湍绿潭 可以调

C.故:渔者歌曰  两狼之并驱如D.绝:哀转久  群响毕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共2分)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A.到了夏天的襄陵这个地方,下行的船被阻挡了

B.到了夏天的襄陵这个地方,上行的船被阻挡了

C.到了襄陵这个地方,沿途的船只被阻挡了

D.到了夏天,江水慢上了山坡,沿途的船只被阻挡了。

13.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14.选出最能概括本文段内容的一项( )
A.描绘了三峡夏季水流之急。B.描绘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
C.描绘了三峡春冬之时的美丽景色。D.描绘了打鱼人的悲惨生活。

10 b

11 D 12 d13 A 14 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共1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2)略无处( )

7、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或:王命急宣  以钱币乞之

B.绝:哀转久  群响毕

C.故:渔者歌曰  两狼之并驱如

D.素:湍绿潭  可以调

8、根据文中意思,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1)奔:飞奔的马。 (2)“阙”通“缺”中断。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2分。)         

7、选(B)(评分说明:2分。)

(答案解析)A、有时候    有的人。B、消失。C、所以  原来的样子。D、素:本色,白色。不加装饰的琴。

8、(1)到了夏天江水涨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了。

(2)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评分说明:只要翻译对:至、襄、沿溯、素等即可给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 数小舟,曳铁钯( )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④ 沿河求之,不亦乎?( )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8、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分)

1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6、经过  划  按照  通“癫”疯狂。

17这不是木片又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又有多少啊,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8因为石头的既坚固又沉重,而沙子很松软,当水流冲击石头迎水面时,会冲刷沙子形成坎穴,当侵蚀石头一半的时候 石头就倒在坎穴中。这样日复一日,石头就跑到上游去了。

19实际经验有时候比书本知识更可靠;人们遇到问题时候要全面深入考虑,不能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更不要因为知道一点就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嘲笑他人;

20、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题中的“读”有“念”“看”“识别”等意思,“懂”有“明白”“了解”等意思。懂“什么”就是在题目中要补充的内容。选材要新,选用让读者耳目一新的材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文中要把读懂的过程详细地叙述下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真情实感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枲: xǐ,麻。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如外人 ( ▲ ) 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⑶此公欲来,能否( ▲ ) ⑷麻枲之 ( ▲ )

11. 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具答之 D.辍耕之垄上

12.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4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

⑵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__

14.(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3分)

__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10-14题。(15分)

10.⑴全,都    ⑵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⑶收留、容留      ⑷类(4分)

11. B(2分)

12.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2分)

13 ⑴(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朝了。(“乃”、“无论”错译或漏译各扣1分,2分)

⑵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注意关键字词的翻译,4分)(如“惟”、“以”错则各扣1分,2分)

14.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

(意近即可)(3分)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7——11)小题。(17分)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 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   )(3分)

A.土墙凹凸处( 在 ) 游其中 ( 想像 )

B.项为之 ( 僵硬 ) 留蚊于帐中 (白色的)

C.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数十(鞭子)

D.以土砾凸者为(同“丘”,土山) 鹤云端(高亢地鸣叫)

8.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2分)

10.“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3分)

11.“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3分)
① 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7.(3分)C  8.(6分)①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②夏夜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着群鹤在空中飞舞。③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9.(2分)物外之趣10.(3分)细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11.(2分)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晴空一鹤排云上,《黄鹤楼》……

马 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1)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一石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以“食马者”寓 。 (2分)

5.《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分)

1.(1)pián  (2)sù   (2分)    2. (1)  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  同“返”(返回)   (2分)

3. (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分)

4.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分)

5. 《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   (2分)

小石潭记(16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6、上文选自《     》,作者     ,著名的文学家,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8篇,合称为《     》。(3分)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水尤清 皆若空游无所

折蛇行 不动

18、第二段主要写潭中游鱼的静态和动态,其目的是什么?(1分)

答: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  

20、作者在游小石潭时,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4分)

答:

小石潭记(16分)

16、柳河东全集  柳宗元  永州八记 

17、寒冷  依托 像北斗星那样  愣住的样子

18、目的:衬托水的清冽,说明环境幽清 

19、(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2)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

20、作者刚开始是无忧无虑的,欣然而往的,但在环境的刺激下,作者感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伤、苦闷。

作者因为当时谪居永州,满腹宏图大志不得施展,因而怀着一种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