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2分)

9.翻译句子(3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B.第②段写了小石潭中的鱼。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C.第③段写小石潭的源头——小溪和岸势。

D.第④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8.唐 柳宗元

9.向小石潭的西南望去,(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10.A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8-11题。(12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列各组句子和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组是:( ) ( )4分)

A.、相与于中庭/ 寸不离B.、无与为乐者/ 念不忘

C.、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求有功,求无过D.、欣然起/ 见机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2分)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11、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答:

8     4分 A、D

9     3分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1分;水中藻荇纵横交错,1分;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1分。

10    2分 句子1分,理由1分。示例:例句一: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例句二: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例句三: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例句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11    3分 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所以称自己为闲人,2分。心境: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1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引凄异 与苏黄不(《核舟记》) B. 巴东峡巫峡长 猿鸣声泪沾裳

C.巘多生柽柏 哀转久 D. 间千二百里 飞漱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各突出什么特点?(4分)

9     3     D(A属 连续;类似,相似 B第一个“三”是确数,三峡是指巫峡,瞿塘峡,西陵峡;第二个“三”字指的是多,非确数。C第一个“绝”是极的意思,第二个是消失之意。 D“其”皆为代词,用法相同)

10    4     (1)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2)即使骑着骏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或“不比它快”、“比不上它快”)。(“奔”的解释在字词解释时翻译为奔驰的马,在句子中可以不译出来,可参见教师用书的翻译。“不以疾也”译为“不认为它快”不给分。)

【每句2分,划横线的地方为得分点】

11    4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缘溪行( ) (2) 渔人甚异之(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5)便扶向路( )(6)欣然规往( )

13.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2分)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1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

16.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D.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12.(1)沿着 ;(2)对此感到诧异;(3)邀请 ;(4)值得;

(5)从前的,旧的;(6)计划 。 (每空0.5分,共计3分)

13. D(2分)

14. 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扰乱他们宁静的生活。(2分)

15.翻译:(1)老人和小孩都高兴自得的样子。(1分)

(2)(他们)问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1分)

16.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2分)

17.B (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10分)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山行六七里 山: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文: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12.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的美景(1分),描绘景物时从视觉、嗅觉的感官角度来写景物(1分)(2分)。

14.文中“醉”与“乐”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思想?(2分)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山行六七里     山:在山上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以……为乐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文:山势环回,道路也跟着拐弯,有座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四角翘起坐落在泉水之上。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12.选文第②段主要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的美景(1分),描绘景物时从视觉、嗅觉的感官角度来写景物(1分)(2分)。

14.文中“醉”与“乐”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思想?(2分)

答案:“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因“乐”而醉)(1分)。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1分)

二鹊招鹳(13分)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顷之,有群鹊鸣渐近,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一鹳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②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释】①鹳(guàn):一种较凶猛的鸟。②匝(zā):圈。

19.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

鹳 于 古 木 上 盘 旋 三 匝 遂 俯 冲 鹊 巢 衔 一 赤 蛇 吞 之。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悲鸣不( ) ⑵古木上( )

俄而扬去( ) ⑷二鹊招鹳援友也( )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未几,一鹳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22.结合下面的材料,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出的看法。(4分)

材料链接(一):唐朝上元年间,华容县有一头大象,来到一户农家的院子里卧下。它的脚掌扎进了木刺,这家人帮它取了出来。大象伏下身子让人骑着,走进深山里,用鼻子刨开土,取出数十根象牙来报答他们。

材料链接(二):《人民网》报到:2010年1月初,一位85岁老人在杭州南宋御街上不慎跌倒,在地上躺了近20分钟,临街商铺和街上众多围观者,无一人上前扶人,怕扶起来要负责赔钱。

19.(3分)鹳 于 古 木 上 盘 旋 三匝| 遂 俯 冲 鹊 巢| 衔 一 赤 蛇 吞 之。

20.(4分)  ⑴停止    ⑵栖息、聚集    ⑶一会儿    ⑷原来是

21.(2分)

不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随在它后面。

22.(4分)无论是文章中的还是材料(一)里的动物,尚且都知道知恩图报(文中有“群鹤喧舞,若庆且谢也。”),而反观我们的行为却是如此冷漠,因此我们应该要让扶危济困,尊老爱幼,乐善好施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名片。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管)

C.、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D.、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访求)

7、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渔人甚异之。(2分)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分)

8、请写出一个最能体现作者寄托社会理想的句子。(请用文章的语句回答)(3分)

6、B

7、(1)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2)其余人各自又请渔人到他们的家(作客)

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10.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1)、一食尽粟一石。或: (2)有千里之能,虽:

(3)、之不以其道,策: (4)真不知马也。其:

11.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译:

(2)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译:

12、阅读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寓意)?

 10.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

(1)、一食尽粟一石。或:    有时   (2)有千里之能,虽:  即使            

(3)、之不以其道,策:  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4)真不知马也。其: 这                

11.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译:    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                                       

(2)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译:   喂马的人却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                          

12、阅读本文后你有什么启示(寓意)?

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可以看出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⒑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钱氏两浙时 ( )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

(3)但逐层布板 ( ) (4)人皆其精练 ( )

⒒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⒓ 请用文中原话分别回答“匠师以为塔动的原因”和“喻皓指点的定塔方法”。(2分)

⒔ 文中哪个词写出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3分)

⒕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详略得当,记叙喻皓的语言和塔身稳固的原因较详,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略写,你能说说这样处理详略的好处吗?(4分)

10. ①统治②派③终了,完毕④通“服”佩服(4分)

11.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2分,有两个实词错不给分)

12.未布瓦,上轻 ;  但逐层布板,便实钉之。 (2分)

13. 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1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2分

14. 记叙喻皓的语言和塔身稳固的原因较详,这样便于体现喻皓技艺的高超,交代清楚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因此一笔带过,略写。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4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8—11题。(13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心之 ___________ (2)然不动 _________

(3)西折纤秀长曲 ___________ (4)则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___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___

10.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修辞)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又有什么不同点?(3分)

___

11.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必须是本学期学习的)。(2分)

___

8.(1)以……为乐(2)愣住,呆呆地(3)向西,往西(4)因为

9.(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分)

(2)行走了三四里路,就是(到了)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2分)

10.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或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1分);乙文以静景为主。(1分)

11.杜甫。(1分)《春望》、《望岳》中的诗句即可(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