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6分)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蚌方出曝 ②今日不雨 ③两者不肯相舍 ④渔者得而并禽之
22、这个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之,这个成语是 ,含义是 。(2分)
21、①正。 ②下雨。 ③放弃。 ④一起。
22、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下列各题。(9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山门圮于河 ②啮沙为坎穴 ③转转不已 ④但知其一
19、给下面句子划一处停顿。(2分)
是 非 木 杮
20、有人说,纪昀这篇文章也是臆断之作,老河兵的说法难以立住脚,你知道它的问题在何处吗?(3分)
18、①倒塌。 ②冲刷。 ③停止。④只。每小题1分。
19、是 / 非 木 杮。2分。
20、水流“啮沙为坎穴,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石兽向上游前进一步的同时,其水平位置也必然下沉一步;“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十几年后向上游前进了十几里,那它的水平位置也可以下沉十几里吗?意思对即可。 3分。
河中石兽(9分)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3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18.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16. (4分)靠近 倒塌 经过 只
17.(3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18.(2分)学者只凭某个道理作出主观臆断,而老河兵则长期与河流打交道,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出正确的判断。
愚 溪(6分)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曰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
11.为下边语句加上两个标点符号。(2分)
可 以 染 也 名 之 以 其 能 故 谓 之 染 溪。
12.写出下边语句的大意。(2分)
(1)灌水之阳有溪焉
(2)故更之为愚溪
13.愚溪原来叫什么名字?(2分)
11.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12.(1)灌水的北边有一条小溪。(2)所以,(我)将它的名字改为愚溪。
13.冉溪,
阅读《马说》,完成6~9题。(16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才美不外见 ④其真无马邪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3分)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故克之 D.谨食之 食不饱,力不足
9.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3分)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②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通“祇”,只是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③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现 ④其真无马邪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马的人不能根据它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8.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C)(3分)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故克之 D.谨食之 食不饱,力不足
[e7862348db8622fa.gif]
阅读《醉翁亭记》(节选),完成文后6-10题。(16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这个语段写了四种情景,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景的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每空不超过四字)(4分)
① ② ③ ④
7、下面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往来而不绝者B.、 临溪而渔C.、 宴酣之乐D.、 泉香而酒洌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把酒临风 公将鼓之 人不知而不愠
8、《醉翁亭记》的语言非常凝练,后来形成成语的有很多个。下列四个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是( )(3分)
A.、酿泉为酒B.、前呼后应
C.、峰回路转D.、觥筹交错
9、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0、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语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水之乐B.、与民同乐
C.、被贬的抑郁心情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6.(本题4分。每空1分):①滁人游 ②太守宴 ③众宾欢 ④太守醉
7.(本题3分)B 8.(3分)A
9.(本题3分。其中“负”“歌”“途”“行”各0.5分):背东西的人在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0.(本题3分)B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2分)
9.翻译句子(3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B.第②段写了小石潭中的鱼。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C.第③段写小石潭的源头——小溪和岸势。
D.第④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8.唐 柳宗元
9.向小石潭的西南望去,(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10.A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8-11题。(12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列各组句子和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组是:( ) ( )4分)
A.、相与步于中庭/ 寸步不离B.、念无与为乐者/ 念念不忘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D.、欣然起行/ 见机行事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2分)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11、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3分)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答:
8 4分 A、D
9 3分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1分;水中藻荇纵横交错,1分;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1分。
10 2分 句子1分,理由1分。示例:例句一: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例句二: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例句三: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例句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11 3分 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所以称自己为闲人,2分。心境: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1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属引凄异 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B.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C.绝巘多生柽柏 哀转久绝 D. 其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间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各突出什么特点?(4分)
9 3 D(A属 连续;类似,相似 B第一个“三”是确数,三峡是指巫峡,瞿塘峡,西陵峡;第二个“三”字指的是多,非确数。C第一个“绝”是极的意思,第二个是消失之意。 D“其”皆为代词,用法相同)
10 4 (1)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2)即使骑着骏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或“不比它快”、“比不上它快”)。(“奔”的解释在字词解释时翻译为奔驰的马,在句子中可以不译出来,可参见教师用书的翻译。“不以疾也”译为“不认为它快”不给分。)
【每句2分,划横线的地方为得分点】
11 4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缘溪行( ) (2) 渔人甚异之( ) (3)便要还家( )
(4)不足为外人道也( )(5)便扶向路( )(6)欣然规往( )
13.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2分)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D.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1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
16.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花源中人对外界来人突然出现的惊奇,也反映了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长期隔绝的社会。
B.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个富足平和的社会。
C.桃花源中人盛情款待渔人,是想将渔人留在桃花源,和他们一起生活。
D.这段选文通过表现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12.(1)沿着 ;(2)对此感到诧异;(3)邀请 ;(4)值得;
(5)从前的,旧的;(6)计划 。 (每空0.5分,共计3分)
13. D(2分)
14. 桃花源中人不希望外界扰乱他们宁静的生活。(2分)
15.翻译:(1)老人和小孩都高兴自得的样子。(1分)
(2)(他们)问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1分)
16.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2分)
17.B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