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第18—20题。(共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十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①怒,鼓②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节选自《水经注》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处。 ( )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

(4)巨石临,若坠复倚。 ( )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20.用横线画出乙文中与甲文中划线句子意思相似或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写出了龙门水流的什么特点? (2分)

18.(4分) (1)顺流而下。    (2)通“缺”。    (3)接连不断。     (4)高,高处。   

19. (4分)(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或: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 

20. (2分) 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写出了龙门水流湍急的特点。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①委:抛弃、丢掉。②手版:笏,古代大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④媚:取悦、巴结。

16.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水陆草木花    敦颐独与

B.有久不决 小大之(《曹刿论战》)

C.濯清涟不妖 吾恂恂起(《捕蛇者说》)

D.可爱甚蕃 负歌于途(《醉翁亭记》)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译文:

18.用“/”画出【乙】文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敦 颐 至 一 讯 立 辨

19.【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3分)

答:

20.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

16.【解析】选B。B项加点词的意思均是“案件”。A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助词,的/代词,他;C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表转折/表承接;D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的/……的人。

17.答案:(1)(莲花)香气越远越清芳,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2)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这样的事情)我不做。

18.答案:敦颐至/一讯立辨

19.答案:作者从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来描写莲花的形象。

20.【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结合【甲】文中莲的高尚品质,联系【乙】文中周敦颐的断案和不阿谀权贵概括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周敦颐确实如“莲”一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附【乙】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是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这样的事情)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2)未果,病终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11.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答:

9.答案:(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随即,不久

10.答案:(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2)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体会人们生活和平安宁,总结提炼作答。

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14.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欣然起行  (     )

无与为乐者  (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16.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4.答案:①高兴的样子 ②考虑,想到

15.答案: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16.【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一要联系作者当时被贬的背景,二要紧扣文章内容分析,如“欣然”“闲人”等。

答案:赏月的闲适,被贬官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略无阙处  (     )

(2)不见月  (     )

(3)至于夏水陵  (     )

(4)乘奔御风  (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2)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11.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

12.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4分)

答:

13.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2分)

答:

9.答案:(1)毫无 (2)太阳 (3)上 (4)即使

10.答案:(1)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急流冲荡在岩崖之间。

11.答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2.答案: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的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13.答案:寂静凄清。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 数小舟,曳铁钯( )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④ 沿河求之,不亦乎?( )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8、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分)

1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6、经过  划  按照  通“癫”疯狂。

17这不是木片又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又有多少啊,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18因为石头的既坚固又沉重,而沙子很松软,当水流冲击石头迎水面时,会冲刷沙子形成坎穴,当侵蚀石头一半的时候 石头就倒在坎穴中。这样日复一日,石头就跑到上游去了。

19实际经验有时候比书本知识更可靠;人们遇到问题时候要全面深入考虑,不能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更不要因为知道一点就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嘲笑他人;

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2分)

  (1)目似瞑( ) (2)前狼假寐( ) (3)狼亦黠矣( ) (4)亦毙之( )

  2.第一段中哪些语句体现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分)

  3.请你认真的思考并回答屠夫最后为什么能刀劈两狼?仅仅是勇敢吗?(4分)

  4.读过这则寓言故事,你领悟到了什么?(5分)

 

1.闭眼 睡觉 狡猾 杀死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要想战胜敌人,不仅仅要勇敢,还要有智慧,善于思考。

  4.再狡猾的动物也战胜不了人,因为人有动物没有的智慧。(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12分)

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子,对别人的尊称。)

5.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4分)

(1)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   )

(2)兽见之皆走。(   )

6.狐狸说老虎“无敢食我”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7.根据这则故事所概括的成语为____________。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5分)

5.(1)这是  (2)逃跑

6.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7.狐假虎威  启发可围绕着这个故事的寓意来答。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文言文有_______(课文名)。(2分)

9.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和用法。(3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则寓言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黔之驴,所以作者对驴详写。

B.这则寓言旨在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外强中干的人物。

C.运用大量细节描写,表现老虎一步步认清驴的过程。

D.这则寓言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黔驴技穷”和“黔驴之技”。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8.(1分)柳宗元(1分)《捕蛇者说》、《小石潭记》(任选一篇即可)

    9.(3分)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10.(3分)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