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居记
①漆湖之干有洲焉,可二十步,三分赢一以为广。其外,池周之;其外,堤周之;其外,湖周之,所谓军将、漆塘诸山也。主人即洲作居,以水为垣,豁然四达;主人偃息其中,以水为娱,泊然自得。或凭轩而眺,或隐几而瞑,或曳杖而游。目之所赴,意之所遇,魂魄之所安,无非水也。居久之,于是主人阅日月升沉、云霞起灭、草木荣悴、禽鱼去来,与四时百物相代谢于一水之间,而忘乎其为我也。
②居又久之,于是主人且宅天宇之寥廓,餐元和之膏润,乘浩气而翩跹上下于无穷之门,而忘乎其为水也。或曰:子之乐,微矣,独矣。主人谢不敏,曰:夫造化者固逸余。于是夫吾请问之,及命之泰筮①,得节之兑,其卦曰水泽,其辞曰:安节,亨②。主人莞尔而笑,乃歌曰:可以乐饥,泌③之洋洋兮;所谓伊人,在水中央兮。
【注释】①泰筮:对占卜的美称。②亨:很好。③泌:河流的名称。
6.下列句中的“而”与“或曳杖而游”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A.黑质而白章B.为坛而盟
C.号呼而转徙D.环而攻之而不胜
7.下列说法不符文意的一项是(2分) ( )
A.文章通过描写水居周围的环境,水居主人的日常生活及志向情趣,表达了亲水乐水的情怀。
B.水居建成之初,主人日夜与水相居,以水为娱,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
C.文末的歌曰“可以乐饥,泌之洋洋兮”,寄托了主人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的品质。
D.文章通篇围绕一个“水”字展开,文字清简灵动,风格恬淡旷逸。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①漆湖之干有洲焉 干: ②池周之 周:
③或凭轩而眺 凭: ④主人谢不敏 谢: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目之所赴,意之所遇,魂魄之所安,无非水也。
译:
②夫造化者固逸余。
译:
6.C
7.B
8.干:水边,河岸 周:环绕 凭:靠 谢:推辞
9.眼睛里所看到的,精神上所接触的,能够让灵魂安宁的,无非都是水。
这本来就是造物者要让我过着一种安逸的生活。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略无阙处 ②属引凄异
1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8.《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
,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让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得到作者的 之情。(2分)
16、①同“缺”,空缺 ②接连不断
17、①即使骑上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18、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欣赏
阅读下面《幼时记趣》一文,完成16~19题。(共1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
① 余忆童稚时( ) ② 必细察其纹理( )
③ 徐喷以烟( ) ④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⑴ 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8.短文写了不少有趣的事情,请在下面的括号内用四字短语补写出两件。(2分)
(群蚊舞空)——( )——( )
19.仔细揣摩下列短语在短文中的意思,根据要求写出其同义词或反义词:(2分)
用成语写出同义词: 明察秋毫( ) 拔山倒树( )
用成语写出反义词: 庞然大物( ) 怡然称快( )
16.①我。 ②花纹。 ③慢慢。 ④私下比作。(共2分。意对即可)
17.(1)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2)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共4分。一句2分,意对即可)
18.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共2分。各1分,意对即可)
19.同义词: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火眼金睛);拔山倒树(铺天盖地、排山倒海)。
反义词:庞然大物(微乎其微、微不足道);怡然称快(局促不安、怅然若失)。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盖竹柏影也( )
(3)晓雾将歇 ( ) (4) 四时俱备 ( )
10、用原文填空(3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
答:
(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答:
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共4分)
①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
②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
9、(2分)念----想到 盖----原来 歇----散 四时----四季
10、(3分)(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 A 12、(4分)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
阅读文言文《三峡》,回答9一12题。(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 (2)夏水襄陵 ______________
(3)乘奔御风 _______________ (4)林寒涧肃________________
10. 翻译下列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作者笔下的三峡四季各具有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阙:通缺。襄:上。奔:飞奔的马。肃:寂静。 10、略。
[76644a4f5712861b.jpg]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0分)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5、选出多义词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其:神游其中 蹲其身,使与台齐
B.为:以丛草为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以:徐喷以烟 以虫蚁为兽
D.于:又留蚊于素帐中 于土墙凹凸处
7、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D 6、故:因此、所以 强:同“僵”,僵硬。方:正。鞭:用鞭打。驱:驱赶。徐:慢慢地。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盖:原来是。
7、(1)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虫就全被它吞下去了。
(2)把草丛当作树林,把小虫蚂蚁当作野兽,把泥土石砾凸出的当作山丘,凹下去的当作山沟。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完成6-10题。(12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②。道边李树多子③,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④。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 ②游:玩。 ③子:果实。 ④信然:真是这样的。
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2分)
A.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 心之所向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以丛草为林 观之正浓 于土墙凹凸处
D. 何不试之以足E. 怡然称快
徐喷以烟 忽有庞然大物
7.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是( )(2分)
A.私拟作群鹤舞空B.无自信也
C.求剑若此D.常蹲其身
8.翻译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9.“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句中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体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和性格特点?(2分)
10.依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2分)
答:
6、D E (2分) 7、D(2分)
8、(1)抬起头来看群鹤舞空的景象,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2)小孩们都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每句2分,共4分)
9、表现了作者同情弱小的心情和善良的性格。(2分)
10、热爱大自然,保持青少年的好奇心,善与观察,富于想象。(大概意思对即可)(2分)
陋室铭(12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 (4)惟吾德馨 (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8.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4分)
16.(4分)(1)出名 (2)博学的人 (3 )弹 (4)品德高尚
17.(2分)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18.(2分) D
19.(4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第18—20题。(共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十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①怒,鼓②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节选自《水经注》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
(4)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 )
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20.用横线画出乙文中与甲文中划线句子意思相似或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写出了龙门水流的什么特点? (2分)
18.(4分) (1)顺流而下。 (2)通“缺”。 (3)接连不断。 (4)高,高处。
19. (4分)(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或: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乐趣。
20. (2分) 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写出了龙门水流湍急的特点。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④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
【注】①委:抛弃、丢掉。②手版:笏,古代大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③仕:指做官。④媚:取悦、巴结。
16.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水陆草木之花 敦颐独与之辩
B.有狱久不决 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C.濯清涟而不妖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D.可爱者甚蕃 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译文:
18.用“/”画出【乙】文画线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敦 颐 至 一 讯 立 辨
19.【甲】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莲花的形象?(3分)
答:
20.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结合【甲】文,谈谈【乙】文中的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
16.【解析】选B。B项加点词的意思均是“案件”。A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助词,的/代词,他;C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表转折/表承接;D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的/……的人。
17.答案:(1)(莲花)香气越远越清芳,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2)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这样的事情)我不做。
18.答案:敦颐至/一讯立辨
19.答案:作者从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来描写莲花的形象。
20.【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结合【甲】文中莲的高尚品质,联系【乙】文中周敦颐的断案和不阿谀权贵概括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周敦颐确实如“莲”一样,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附【乙】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是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这样的事情)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