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节选自刘元卿《醒世恒言》)
9.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陈之饮器 陈:________________ (2)盍少尝之 盍:________________
10.对划线句“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且最终还不免想到死亡,这是为了贪婪造成的啊!
B.可是最终还不免想到死亡,这是贪婪的结果啊!
C.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贪婪的结果啊!
D.而且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为了贪婪造成的啊!
11.请结合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猩猩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 (1)放置(或陈放、安放)(2)为什么不
10 3 C
11 4 猩猩聪明,能够识破人家的引诱;(2分)可猩猩贪心,最终受不了引诱而喝醉酒被活捉。(2分)
参考译文:
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野兽。山脚下的人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同时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还知道设这些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便一一指名骂起来。可是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它一点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了!”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还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可是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喝完了,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就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的事。喝醉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还把草鞋拿来穿上。这时候山脚下的人就出来追捕它们,结果互相践踏,乱作一团,一个个都被捉住。那些后来的猩猩也是同样的下场。猩猩可算是很聪明的了,知道憎恨人家的引诱,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都是贪心造成的嘛。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①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③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④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⑤也,黜弃⑥之,迁徙之,亦已病⑦矣。苟能起,又不艾⑧。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愈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释:①辄:立即,就。 ②踬仆(zhì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③苟:尚且。 ④厚:增加。⑤踬:跌倒,这里是垮台失败的意思。⑥黜(chù)弃:罢官。下文“迁徙”指“流放”。⑦病:疲惫。⑧不艾(yì):不停止。艾,止息,停息,悔改。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善负小虫也( ) ②卒踬仆不能起( )
③又持取如故( ) ④及其怠而踬也( )
⑵与“今世之嗜取者”中“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至之市 B.菊之爱(《核舟记》)
C.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D.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9.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观 前 之 死 亡 不 知 戒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善于 ②最终 ③原来 ④等到
⑵C
9.观 /前 之 死亡/ 不 知 戒
10.略。
11.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告诉人们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太贪心。
译文: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它)爬行时遇到物体,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它们。(背负的)物体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在地而死。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不避开,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他们)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被名为"人",可是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哀转久绝 ( ) (4)四时俱备( )
16.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分)
15、(1)或:有时。 (2)奔:飞奔的马。(3)绝:消失。(4)俱:全,都。
16、《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就亭止息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16.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14.(4分)(1)睡觉 (2)只,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15.(4分) (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由是”1分,整句的意思大体正确1分。)16.(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3点3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何陋之有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翻译下面句子(2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
12.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2分)
答:
13.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 、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5分)
10.C 1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12.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3.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解释下列加点的的字(6分)
沿溯阻绝( ) 空谷传响( )
不见曦月( ) 自非亭午夜分( )
飞漱其间( ) 林寒涧肃( )
11、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4分)
写山势高峻:
写江水之盛: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b86c81653ff8734.jpg]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
10.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D.悉如外人(全、都)
11.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中轩敞者为舱
B. 忘路之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 屋舍俨然 豁然开朗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D.“黄发垂髻”,是用借代的写法,指桃花源中的老老少少。
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分)
译文: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分)
译文:
10. C(与世隔绝的地方)
11. D(A.作为/是 B.结构助词,的 / 指示代词,这,复指“良田美池桑竹”
C.代词,那,指桃花源 / 代词,他 代渔人)
12. B (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13.(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2)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
阅读《三峡》,完成第6---9题,共12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不以疾也/积劳成疾
B.每至晴初霜旦/旦辞爷娘去C.略无阙处/城阙辅三秦
7、翻译句子。(3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3分)
9、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勾勒七百里的三峡/全景,重点描述了山的连绵不断、白天和黑夜的美丽景象。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急,再写水之盛。
C.、文章在结构上先总写三峡的形势,再分说四季景物的特点,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
D.、“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句衬托了“晴初霜旦”之时的凄凉情景和渲染了萧瑟的气氛。
6、C
7、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8、高、相连(连绵不断)、多
9、D
水居记
①漆湖之干有洲焉,可二十步,三分赢一以为广。其外,池周之;其外,堤周之;其外,湖周之,所谓军将、漆塘诸山也。主人即洲作居,以水为垣,豁然四达;主人偃息其中,以水为娱,泊然自得。或凭轩而眺,或隐几而瞑,或曳杖而游。目之所赴,意之所遇,魂魄之所安,无非水也。居久之,于是主人阅日月升沉、云霞起灭、草木荣悴、禽鱼去来,与四时百物相代谢于一水之间,而忘乎其为我也。
②居又久之,于是主人且宅天宇之寥廓,餐元和之膏润,乘浩气而翩跹上下于无穷之门,而忘乎其为水也。或曰:子之乐,微矣,独矣。主人谢不敏,曰:夫造化者固逸余。于是夫吾请问之,及命之泰筮①,得节之兑,其卦曰水泽,其辞曰:安节,亨②。主人莞尔而笑,乃歌曰:可以乐饥,泌③之洋洋兮;所谓伊人,在水中央兮。
【注释】①泰筮:对占卜的美称。②亨:很好。③泌:河流的名称。
6.下列句中的“而”与“或曳杖而游”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A.黑质而白章B.为坛而盟
C.号呼而转徙D.环而攻之而不胜
7.下列说法不符文意的一项是(2分) ( )
A.文章通过描写水居周围的环境,水居主人的日常生活及志向情趣,表达了亲水乐水的情怀。
B.水居建成之初,主人日夜与水相居,以水为娱,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
C.文末的歌曰“可以乐饥,泌之洋洋兮”,寄托了主人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的品质。
D.文章通篇围绕一个“水”字展开,文字清简灵动,风格恬淡旷逸。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①漆湖之干有洲焉 干: ②池周之 周:
③或凭轩而眺 凭: ④主人谢不敏 谢: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目之所赴,意之所遇,魂魄之所安,无非水也。
译:
②夫造化者固逸余。
译:
6.C
7.B
8.干:水边,河岸 周:环绕 凭:靠 谢:推辞
9.眼睛里所看到的,精神上所接触的,能够让灵魂安宁的,无非都是水。
这本来就是造物者要让我过着一种安逸的生活。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略无阙处 ②属引凄异
1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8.《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
,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让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得到作者的 之情。(2分)
16、①同“缺”,空缺 ②接连不断
17、①即使骑上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18、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欣赏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