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2) 清荣峻茂,多趣味( )

(3)朝白帝彩云间( ) (4)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对比回答。(4分)

(1)甲乙两文在内容和文体上有什么异同的地方?请说出来。

(2)乙文的第四段与甲文的第三句相对应,都写了什么内容?;乙文的第一段则和甲文中的第一句相应,都写了什么内容?。

8.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2分)

5.(1)飞奔的马 (2)实在 的确 (3)告别 告辞(4)如果

6.(1)三峡两岸连接的山,一点中断的地方也没有。

 (2)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7. (1)都描写了三峡风光或都写了三峡的水流湍急特点;不同的是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

(2)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都写了三峡山的连绵不绝。

8.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与赞叹之情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 略无处( ) ② 沿溯阻绝( )

③ 乘御风( ) ④ 飞漱其间( )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 至于夏水襄陵 ② 自非亭午夜分

10.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写出一点即可) 并结合语段试做分析(3分)

12.美丽的三峡,雄伟的三峡工程,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8、 ①通“缺” ② 顺流而下 ③飞奔的马  ④ 急流冲荡

9、 ①至于/夏水襄陵 ②自非/亭午夜分

10、 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重点字“自非”)

     ②即使是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重点字“虽”“奔”“以”)

11、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高、峻)。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看出连绵不断的特点,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看出遮天蔽日(高、峻)的特点(特点1分,分析2分)

12、示例: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

课内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 (12分)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A.非木柿 B.不亦

  C.数小舟 D.十余岁

7、翻译下列句子。(3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8、(原句填空)对于何种石兽的位置,老兵判断其 “_____”;庙僧判断其在“________”; 讲学家则判断其在“_________”。本文的主旨句是:“__ _”。(4分)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分)

  A.非木柿       这       B.不亦乎        “颠”通“癫”,疯狂   

  C.数小舟      划船       D.十余岁        经过、过了     

7、翻译下列句子。(3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

8、(原句填空)对于何种石兽的位置,老兵判断其 “___遂反溯流逆上矣___”;庙僧判断其在“_____以为顺流下矣_____”; 讲学家则判断其在“_____湮于沙上_____”。本文的主旨句是:“___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_”。(4分)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做出判断。(意思大体符合即得分)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节选自刘元卿《醒世恒言》)

9.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之饮器 陈:________________ (2)少尝之 盍:________________

10.对划线句“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且最终还不免想到死亡,这是为了贪婪造成的啊!

B.可是最终还不免想到死亡,这是贪婪的结果啊!

C.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贪婪的结果啊!

D.而且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为了贪婪造成的啊!

11.请结合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猩猩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     (1)放置(或陈放、安放)(2)为什么不

10    3     C

11    4     猩猩聪明,能够识破人家的引诱;(2分)可猩猩贪心,最终受不了引诱而喝醉酒被活捉。(2分)

参考译文:

  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野兽。山脚下的人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同时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还知道设这些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便一一指名骂起来。可是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它一点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了!”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还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可是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喝完了,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就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的事。喝醉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还把草鞋拿来穿上。这时候山脚下的人就出来追捕它们,结果互相践踏,乱作一团,一个个都被捉住。那些后来的猩猩也是同样的下场。猩猩可算是很聪明的了,知道憎恨人家的引诱,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都是贪心造成的嘛。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①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③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④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⑤也,黜弃⑥之,迁徙之,亦已病⑦矣。苟能起,又不艾⑧。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愈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释:①辄:立即,就。 ②踬仆(zhì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③苟:尚且。 ④厚:增加。⑤踬:跌倒,这里是垮台失败的意思。⑥黜(chù)弃:罢官。下文“迁徙”指“流放”。⑦病:疲惫。⑧不艾(yì):不停止。艾,止息,停息,悔改。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负小虫也( ) ②踬仆不能起( )

③又持取如( ) ④其怠而踬也( )

⑵与“今世之嗜取者”中“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至市 B.菊爱(《核舟记》)

C.得无楚水土使民善盗耶 D.莲出淤泥而不染

9.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观 前 之 死 亡 不 知 戒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善于  ②最终   ③原来    ④等到

⑵C

9.观 /前 之 死亡/ 不 知 戒

10.略。

11.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告诉人们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太贪心。

译文:蝜蝂是一种擅长背东西的小虫。(它)爬行时遇到物体,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它们。(背负的)物体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在地而死。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不避开,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他们)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被名为"人",可是见识却和小虫一样,也太可悲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王命急宣( ) (2)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3)哀转久 ( ) (4)四时备( )

16.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分)

15、(1)或:有时。 (2)奔:飞奔的马。(3)绝:消失。(4)俱:全,都。

16、《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4)思欲亭止息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16.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14.(4分)(1)睡觉  (2)只,只是  (3)曾经  (4)到,靠近15.(4分) (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由是”1分,整句的意思大体正确1分。)16.(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3点3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何陋有B.公与乘,战于长勺

C.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D.醉翁意不在酒
11.翻译下面句子(2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
12.写出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2分)
答:

13.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 的节操和 的情趣。(5分)

10.C  1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12.惟吾德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3.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解释下列加点的的字(6分)

沿溯阻( ) 空谷传( )

不见月( ) 非亭午夜分( )

其间( ) 林寒涧( )

11、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4分)

写山势高峻:

写江水之盛: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b86c81653ff8734.jpg]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

10.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不足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B.余人各复至其家(邀请)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D.如外人(全、都)

11.下列加点字意思、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武陵人捕鱼业 中轩敞者

B. 忘路远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
C. 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

D. 屋舍俨 开朗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 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D.“黄发垂髻”,是用借代的写法,指桃花源中的老老少少。

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分)

译文: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分)

译文:

10. C(与世隔绝的地方)

11. D(A.作为/是  B.结构助词,的 / 指示代词,这,复指“良田美池桑竹”

C.代词,那,指桃花源 / 代词,他  代渔人)

12. B (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13.(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2)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