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春和明( )长烟一( )予尝古仁人之心( )愤郁颇见辞( )

1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感而悲者矣 此乐何B.不物喜 扶苏数谏故

C.先天下之忧忧 环而攻之不胜D.子京忽以抵文正 乃丹帛曰“陈胜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

12.你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怎样?(4分)

9.日光   消散   探求    脸色  (4分)

10.B (3分)

11.(1)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2)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

12.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旷达;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2分)对滕子京态度:友善,爱其才,深情劝勉。(2分)

译文: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__。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横上蔽________ (2)窥谷忘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接,千百成峰。

3.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7.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8.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风烟净/百废兴B.猛浪奔/在昼

C.一百里/高可二黍D.急湍箭/矣,汝之不惠

9.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C.互相轩邈D.天下独绝

10.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

C.“千百”,“千”“百”等词在文中都是虚指,言其多。

D.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

14.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是( )

A.泉水激石……成韵B.蝉则……无绝

C.鸢飞……忘返D.夹岸……寒树

1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1.(1)树枝 (2)同“返”,返回

2.(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倚仗着自已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的最高,伸的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3.(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清(清澈),急(湍急)  山高,树多,景美

4.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急  高  险(峻;峭;陡)    (最后两空中“山”的特点若答“多”者也可得分)  

7.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8、D    9、B  10.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1、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12.(群山)竟争着高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13、D    14、 D      15.A

你一定能准确解释语段后的问题!(来吧!)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3.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4.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5.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1.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2.文学 吴均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5.一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三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 竞 轩邈 争 直 泉声 鸟声蝉声 猿声

醉翁亭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溪而渔:

③杂然而前者: ④而不知太守之其乐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③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⒎“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4分)

                                       

                                       

                                       

⒏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了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4分)

                                       

                                       

⒌①借代老人②在……旁边③摆放④以……为乐   ⒍略

⒎滁州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和谐,百姓和乐,太守治理有方,具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8.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与民同乐等”即可。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片段,回答10~13题。

  【甲】至若春和明……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选自范公偁《过庭录》)

【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至若春和明        (      )

(2)子京忽以抵文正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2)愤郁颇见辞色。

译文:

12.用原文来回答。

【甲】文中体现范仲淹政治态度的句子是:

【乙】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

13.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答:

11.答案:(1)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

(2)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12.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友善,爱其才。(加“恐后贻祸”也可)

13.答案: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旷达的胸襟;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附【乙】【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__。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劝诫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阅读课文,完成6~9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予作文以记之  (    )

(2)暮冥冥,虎啸猿啼  (    )

7.翻译下列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译文: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8.“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和“退”各是什么意思?

答:

9.文章写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两种不同的感情,这两种感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感情有什么目的?

答:

6.答案:(1)现在写作“嘱”,嘱咐 (2)迫近

7.答案:(1)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8.答案:进:在朝廷做官(或“居庙堂之高”)。退:在偏远的地方做官(或“处江湖之远”)。

9.答案:迁客骚人的感情: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的感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写两种感情的目的:通过这两种感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10.答案:(1)日光 (2)书信

【甲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文】《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2) 清荣峻茂,多趣味( )

(3)朝白帝彩云间( ) (4)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对比回答。(4分)

(1)甲乙两文在内容和文体上有什么异同的地方?请说出来。

(2)乙文的第四段与甲文的第三句相对应,都写了什么内容?;乙文的第一段则和甲文中的第一句相应,都写了什么内容?。

8.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2分)

5.(1)飞奔的马 (2)实在 的确 (3)告别 告辞(4)如果

6.(1)三峡两岸连接的山,一点中断的地方也没有。

 (2)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7. (1)都描写了三峡风光或都写了三峡的水流湍急特点;不同的是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

(2)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都写了三峡山的连绵不绝。

8.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与赞叹之情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 略无处( ) ② 沿溯阻绝( )

③ 乘御风( ) ④ 飞漱其间( )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 至于夏水襄陵 ② 自非亭午夜分

10.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写出一点即可) 并结合语段试做分析(3分)

12.美丽的三峡,雄伟的三峡工程,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8、 ①通“缺” ② 顺流而下 ③飞奔的马  ④ 急流冲荡

9、 ①至于/夏水襄陵 ②自非/亭午夜分

10、 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重点字“自非”)

     ②即使是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重点字“虽”“奔”“以”)

11、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高、峻)。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看出连绵不断的特点,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看出遮天蔽日(高、峻)的特点(特点1分,分析2分)

12、示例: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

课内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 (12分)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A.非木柿 B.不亦

  C.数小舟 D.十余岁

7、翻译下列句子。(3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8、(原句填空)对于何种石兽的位置,老兵判断其 “_____”;庙僧判断其在“________”; 讲学家则判断其在“_________”。本文的主旨句是:“__ _”。(4分)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分)

  A.非木柿       这       B.不亦乎        “颠”通“癫”,疯狂   

  C.数小舟      划船       D.十余岁        经过、过了     

7、翻译下列句子。(3分)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

8、(原句填空)对于何种石兽的位置,老兵判断其 “___遂反溯流逆上矣___”;庙僧判断其在“_____以为顺流下矣_____”; 讲学家则判断其在“_____湮于沙上_____”。本文的主旨句是:“___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_”。(4分)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常情或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做出判断。(意思大体符合即得分)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节选自刘元卿《醒世恒言》)

9.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之饮器 陈:________________ (2)少尝之 盍:________________

10.对划线句“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且最终还不免想到死亡,这是为了贪婪造成的啊!

B.可是最终还不免想到死亡,这是贪婪的结果啊!

C.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贪婪的结果啊!

D.而且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为了贪婪造成的啊!

11.请结合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猩猩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     (1)放置(或陈放、安放)(2)为什么不

10    3     C

11    4     猩猩聪明,能够识破人家的引诱;(2分)可猩猩贪心,最终受不了引诱而喝醉酒被活捉。(2分)

参考译文:

  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野兽。山脚下的人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同时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还知道设这些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便一一指名骂起来。可是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它一点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了!”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还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可是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喝完了,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就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的事。喝醉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还把草鞋拿来穿上。这时候山脚下的人就出来追捕它们,结果互相践踏,乱作一团,一个个都被捉住。那些后来的猩猩也是同样的下场。猩猩可算是很聪明的了,知道憎恨人家的引诱,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都是贪心造成的嘛。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