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3题。(12分)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阡陌交通 ( ) (2)无论魏晋 ( )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2)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2.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2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3.【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2分)
9.(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
10.(1)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更不必说
11.(1)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
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2)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12. 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13. 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阡陌交通(交错通达) 悉如外人(全,都)
B.其丈夫方担粪灌园(正,正在) 自恨不如远甚也(遗憾)
C.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货恶其弃于地也(低劣)
D.故外户而不闭(所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
C.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1.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
(2)乙文中概括旦子岗人情风俗的一个句子是 。
(3)丙文表现了大同社会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3.【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3分)
9.C10.D11.(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13.三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户 ⑵盖竹柏影也。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1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⑴写月语句:【甲】
【乙】
⑵描写方法:【甲】
【乙】
1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甲】
【乙】
[750695ba9c35ce12.jpg]
17.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18.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19.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__。【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对比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到下列问题:(15分)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黄发垂髫( )
③无论魏晋( )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 )
6.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B.、大道之行也 古义: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宽阔的道路
C.、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极其优美的环境
D.、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到原处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8.根据选文,请分别写出出自【甲】文和【乙】文的一个成语(2分)
【甲】 【乙】
9. 【甲】文中描绘的理想境界和【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3分)(答出三点)
5、①类 ②指小孩 ③不要说,更不必说 ④以……为亲(把……当作亲人) 6、C 7、①其他的人 各自又 邀请 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他。
②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8、(2分)甲: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无人问津)
乙: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夜不闭户)
9、(3分)①人人安居乐业,生活悠闲、平和
②人人受到社会的关爱
③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
④贫富差距不悬殊 ⑤有共同的信仰和道德价值观 (要求答出三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8.节选文字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义。(3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隐蔽,不易发现。
B.“鸡犬相闻”表现了村中热闹非凡的生活场景。
C.“怡然自乐”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村人生活的安逸。
D.该段主要描绘了桃花源优美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8.(2分,每空1分)东晋 陶渊明
9.(3分)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良、之、属)
10.(3分)B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愤郁颇见辞色( )
1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感极而悲者矣 此乐何极B.不以物喜 扶苏以数谏故
C.先天下之忧而忧 环而攻之而不胜D.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
12.你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怎样?(4分)
9.日光 消散 探求 脸色 (4分)
10.B (3分)
11.(1)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2)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
12.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旷达;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2分)对滕子京态度:友善,爱其才,深情劝勉。(2分)
译文: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__。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横柯上蔽________ (2)窥谷忘反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接,千百成峰。
3.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用自已的话概括)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山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_____、山之_____、山之_____,让人们充分领略寓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7.文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8.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风烟俱净/百废具兴B.猛浪若奔/在昼犹昏
C.一百许里/高可二黍许D.急湍甚箭/甚矣,汝之不惠
9.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C.互相轩邈D.天下独绝
10.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前两句写江水的清澈,着眼于静态;后一句写急流、猛浪,着眼于动态。一静一动。细致地描绘出“异水”的动人之态。
B.“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写映入视野的两岸山林,以“高”状山,以“寒”状树,照应“奇”字。
C.“千百”,“千”“百”等词在文中都是虚指,言其多。
D.第三段先从远处写视觉景物,再从近处写耳闻之声,从静到动,从详到略。
14.下列句中未用对偶这一手法的是( )
A.泉水激石……成韵B.蝉则……无绝
C.鸢飞……忘返D.夹岸……寒树
1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中的“书”是作者写的信,“猛浪若奔”的“奔”为奔驰之意,“一百许里”的“许”表约数,“左右”的意思。
B.从结构上看,本文为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然后分别具体描绘异水和奇山。
C.作者在表现山奇时,一写山高,二写谷深,三写林密。
D.“鸢……返”一句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超脱尘世的清高思想,同时又反衬大自然的诱人魅力。
1.(1)树枝 (2)同“返”,返回
2.(重重叠叠的)山峦各倚仗着自已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的最高,伸的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3.(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清(清澈),急(湍急) 山高,树多,景美
4.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百里,虽乘奔御风以疾也。
5.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急 高 险(峻;峭;陡) (最后两空中“山”的特点若答“多”者也可得分)
7.热爱(赞美)大自然美好景色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8、D 9、B 10.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1、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12.(群山)竟争着高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13、D 14、 D 15.A
你一定能准确解释语段后的问题!(来吧!)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3.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4.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5.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1.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
2.文学 吴均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5.一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三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 竞 轩邈 争 直 泉声 鸟声蝉声 猿声
醉翁亭记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②临溪而渔:
③杂然而前陈者: ④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③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⒎“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4分)
⒏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了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4分)
⒌①借代老人②在……旁边③摆放④以……为乐 ⒍略
⒎滁州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和谐,百姓和乐,太守治理有方,具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8.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与民同乐等”即可。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片段,回答10~13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吾谁与归?
【乙】滕子京负①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选自范公偁《过庭录》)
【注】①负:依仗。②贻:遗留。③规:劝诫。
1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至若春和景明 ( )
(2)子京忽以书抵文正 (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
(2)愤郁颇见辞色。
译文:
12.用原文来回答。
【甲】文中体现范仲淹政治态度的句子是:
【乙】文中表现范仲淹对滕子京态度的句子是:
13.从范仲淹、滕子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人生启示?
答:
11.答案:(1)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
(2)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12.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友善,爱其才。(加“恐后贻祸”也可)
13.答案:①我们要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做人要有旷达的胸襟;③对朋友要真诚帮助;④要善于接受他人意见;⑤做人要谦虚。
附【乙】【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__。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劝诫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