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1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虽乘奔御风 虽:

②其间千二百里 其:

③是日更定 是: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14.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处的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每个1分,共4分)

12. 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分)

②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分)

13. A(隐天蔽日侧面表现山之高峻)(2分)

14.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2分)

小石潭记(节选)(17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1)然不动(   ) (2)其岸势犬牙互(   )

10.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水清冽 尤:

  (2)潭中鱼百许头 可:

  (3)以其境过 清:

  (4)往来翕忽 翕忽: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2.文中出现两个“乐”字。是什么给作者带来了这短暂的快乐?(2分)

  

13.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

  

14.抛开作者的忧愁,小石潭是一处绝妙的景致。认真阅读文章,你一定会发现许多令人难忘的景点。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为之拟一个富有情趣的名字,把它填在表格中,并写出你题这个名的文字依据。(2分)

景点名

文字依据

例一

“听水径”

闻水声 如鸣佩环

例二

9、yí cī  10、(1)尤其(格外)(2)大约(大概)(3)凄清(冷清)  (4)轻快疾速的样子  11、(1)好像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感到很高兴(我心情高兴起来了)。   (2)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2、水声悦耳,游鱼逗人。  13、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4、例:观鱼台 “潭中鱼可百许头”一段。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9.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 )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 )一石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12.《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分)

9.(1)pián   (2)sù[(1)中不要将“骈”读成“bìng”或“piān”;(2)中不要将“粟”读成“lì”。]

10.(1)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反”同“返”(返回)。[(1)“策”的常用义有“计谋”“古代写字用的竹片和木片”“鞭子”“拐杖”等,本句中的“策”是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之意。(2)“反”的常用义有“反对”“相反”“反叛”“反省”“返回”等,本句中的“反”是通假字,同“返”,“返回”之意。]

11.(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1)注意句中的“其……其……”翻译为“难道是……恐怕是……”;(2)注意句中的“且”是个多义词,翻译为“况且、尚且”,“况”翻译为“何况”。]

12.《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食马者”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也就是人才没有被统治者赏识、任用,最终才能被埋没。而《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由于君王虚心接受了涓人的建议,重金买下已亡千里马的头,表明掌权者对“千里马”的渴求,从而使有才之人都投奔到其门下。)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听说从前有个国君,想用千金求取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一个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对国君说:“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找到了千里马。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头,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要死马做什么,而且白白费掉了五百金!”这个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回答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来了!”于是不到一年,数匹千里马被主动献出来。

比较阅读,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4——17题。(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明景和,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记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薄暮冥冥( ) (2)或王命急宣( )

(3)把酒临风( ) (4)虽乘奔御风( )

15.与“不以物喜”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B.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C.以尽吾齿(《捕蛇者说》)D.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17.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甲文把山与水结合在一起些,不仅突出了山的险峻,还写出了四季的江水特点;乙文展现的洞庭湖则水波浩荡,气象万千,气势雄阔。

B.甲文引用渔歌,既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又渲染了秋天峡谷萧瑟的气氛;乙文以“古仁人”的思想为依据,推出“先忧后乐”的名句。

C.甲文写三峡四季景色,详写夏秋,略写春冬;乙文写洞庭湖一阴一晴之景,通过对比,突出不同天气对人的心情的影响。

D.甲文行文简洁,很少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乙文只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完全没有涉及作者范仲淹的情感立场。

14.(1)薄:迫近         (2) 或:有(“有时”不对)

(3)把:持、执       (4)奔:奔驰的快马

15.B

16.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7.D

比较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3题。(12分)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标一处)(2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阡陌交通 ( ) (2)无论魏晋 ( )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2)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2.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2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3.【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2分)

9.(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

10.(1)交通:交错相通    (2)无论:更不必说

11.(1)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

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2)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醉了。

12. 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13. 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阡陌交通(交错通达) 如外人(全,都)

B.其丈夫担粪灌园(正,正在) 自不如远甚也(遗憾)

C.选贤能(“与”通“举”,选拔) 货其弃于地也(低劣)

D.外户而不闭(所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

C.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1.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2)乙文中概括旦子岗人情风俗的一个句子是

(3)丙文表现了大同社会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3.【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3分)

9.C10.D11.(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12.(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13.三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户 ⑵盖竹柏影也。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18.【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⑴写月语句:【甲】

【乙】

⑵描写方法:【甲】

【乙】

19.【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甲】

【乙】

[750695ba9c35ce12.jpg]

17.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18.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19.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__。【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对比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到下列问题:(15分)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②黄发垂髫( )

无论魏晋( ) ④故人不独其亲( )

6.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B.、大道之行也 古义: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宽阔的道路

C.、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极其优美的环境

D.、女有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到原处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8.根据选文,请分别写出出自【甲】文和【乙】文的一个成语(2分)

【甲】 【乙】

9. 【甲】文中描绘的理想境界和【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3分)(答出三点)

5、①类    ②指小孩   ③不要说,更不必说  ④以……为亲(把……当作亲人)                6、C   7、①其他的人 各自又 邀请 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他。

②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8、(2分)甲: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无人问津)

          乙:天下为公(老有所终、夜不闭户)

9、(3分)①人人安居乐业,生活悠闲、平和

 ②人人受到社会的关爱

③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压迫 

④贫富差距不悬殊  ⑤有共同的信仰和道德价值观  (要求答出三点)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8.节选文字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意义。(3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属。

10.对上述语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隐蔽,不易发现。

B.“鸡犬相闻”表现了村中热闹非凡的生活场景。

C.“怡然自乐”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村人生活的安逸。

D.该段主要描绘了桃花源优美而宁静的生活环境。

  8.(2分,每空1分)东晋   陶渊明

  9.(3分)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这类的景物。(良、之、属)

  10.(3分)B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春和明( )长烟一( )予尝古仁人之心( )愤郁颇见辞( )

1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感而悲者矣 此乐何B.不物喜 扶苏数谏故

C.先天下之忧忧 环而攻之不胜D.子京忽以抵文正 乃丹帛曰“陈胜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

12.你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怎样?(4分)

9.日光   消散   探求    脸色  (4分)

10.B (3分)

11.(1)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2)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

12.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旷达;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2分)对滕子京态度:友善,爱其才,深情劝勉。(2分)

译文: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遭到__。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规劝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