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峡----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每空0.5分,共2分)

(1)春冬时( ) (2)哀转久( )

(3)夏水陵( ) (4)王命急宣( )

10、用原文填空(本小题共3分)

(1)文中与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意思相应的句子是: (2分)

(2)总括三峡春冬美景的句子: 。(1分)

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峡水流速度之快。

C.、选文的第四段描写了春季三峡的凄清悲凉。

D.、文字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共4分)

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

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

9、(2分)之---的  绝----消失(断绝)    襄----冲上(漫上、涨上)     或----有时

   10、(2分)(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分)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2分) C     

   12、(4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事不能见到(看见)太阳或月亮的。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是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速。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6.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略无 )处 ②( ) 乘奔御风

)多趣味 ④ )引凄异

7.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写三峡春冬美景时采用的写法。(2分)

8.请从甲文中找出最能概括三峡秋天景物特点的四个字。(2分)

9.阅读乙文,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4分)

(乙文)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③,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指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④翳,遮盖,这里指云。

6、①同“缺”,空缺    ②即使      ③的确,实在     ④连续(4分)

7、如“素湍”“回清”是动, “绿潭”“倒影”是静,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绝巘多生怪柏” 是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仰视,作者注意到了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去写。(例句、写法各1分,答任何一点即可。)

8、寒肃凄哀(2分,答对2点得1分)

9、①然而(或“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关键字“然”、“悉”每字1分)

②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的云雾(云彩)。(关键字“是”、“顾”每字1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14.解释加点词。(2分)

①余一小舟

15.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16.在文中 ,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17.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分)①通“桡”(携,带.拿)   客居,寓居   

15 (2分)B   16.(2分)C

17(3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意思对,略有文采满 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略无 ②虽乘御风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2.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果选择某个季节去三峡游玩,你将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文段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分)①“阙”通“缺”           ②飞奔的马

11.(2分)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12(3分)烘托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13 (3分)“春冬之时”。文中以“湍”喻动,以“素”形容“湍”,使湍急的水流给人一种如白练一般明净轻快的感觉;以“潭”喻静,以“绿”形容潭,使碧绿的潭水给人一种如同翡翠般深沉宁静的感觉,色彩丰富,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写夏水,突出了夏水的凶猛、迅疾。(言之有理即可)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夏水陵( ) (2)虽乘御风( )

(3)沿阻绝( ) (4)属引凄异( )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

12.假设三峡旅游管理部门请你帮忙为三峡设计并命名一些新景点,请你结合本文内容,仿照示例,为三峡设计一处景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景色。(2分)

示例:名称“一线天”景点。 命名依据:“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景点名称: 命名依据:

我的描绘:

9—10见教科书和教师用书。

11.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2.示例:(1)“一线天”线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白帝古道漂流——“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望猿坡——“有时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春韵谷——“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描写符合要求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1-13题。(共8分)

【选段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段二】

薛谭①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旨,于一日遂辞归。秦青乃饯于郊衢,抚节②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①薛谭、苏青:传说中的两位歌唱家。 ②节:古代乐器名,用竹编成,形状像箕,上合下开,可拍打成声,调整音乐的节奏。

1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2分)

A.余挐一小舟 B.渔人甚异之 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薛谭乃谢求反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⑵秦青乃饯于郊衢

译文:

13.两选段皆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对西湖奇景,或对歌唱家的歌声进行了描绘。请选择其中一选段,予以简要分析。(4分)

答:

11.答案:B

   评分:2分。

12.答案: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痴的人呢!(后半句译成“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也可)  ⑵秦青于是在城郊大道旁为他饯行。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似”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句序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饯”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句序对即可。

13.答案示例:

   示例一:在选段一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用清幽淡雅的笔调,将西湖的景色与天、云,与周围的山、雪、亭、人等融合在一起,正面描写出了其唯美壮阔的特点,显示了作者对物、人、天地关系的理解;在这之前,作者冒雪黑夜前往西湖赏景,后偶遇两位金陵人一起同赏美景,若逢知己般快乐,这是对西湖景色之美的侧面烘托。两相结合,让人对西湖雪景充满了向往。

  示例二:选段二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用听觉和视觉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正面描绘了秦青高亢且满含情感的歌声及其强大的感染力。其后,再用开始自以为是而后“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的薛谭言行侧面表现了歌唱家秦青歌艺之高超。正侧结合,更加突出秦青歌艺。

  评分:共4分。其中,从文中找到正面、侧面描写的句子2分,结合文句予以分析2分。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1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虽乘奔御风 虽:

②其间千二百里 其:

③是日更定 是:

④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高。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14.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处的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①即使 ②代词,那 ③代词,这 ④都(每个1分,共4分)

12. 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分)

②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2分)

13. A(隐天蔽日侧面表现山之高峻)(2分)

14.甲文画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2分)

小石潭记(节选)(17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1)然不动(   ) (2)其岸势犬牙互(   )

10.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水清冽 尤:

  (2)潭中鱼百许头 可:

  (3)以其境过 清:

  (4)往来翕忽 翕忽: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2.文中出现两个“乐”字。是什么给作者带来了这短暂的快乐?(2分)

  

13.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3分)

  

14.抛开作者的忧愁,小石潭是一处绝妙的景致。认真阅读文章,你一定会发现许多令人难忘的景点。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为之拟一个富有情趣的名字,把它填在表格中,并写出你题这个名的文字依据。(2分)

景点名

文字依据

例一

“听水径”

闻水声 如鸣佩环

例二

9、yí cī  10、(1)尤其(格外)(2)大约(大概)(3)凄清(冷清)  (4)轻快疾速的样子  11、(1)好像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感到很高兴(我心情高兴起来了)。   (2)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2、水声悦耳,游鱼逗人。  13、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14、例:观鱼台 “潭中鱼可百许头”一段。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9.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 )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 )一石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以报君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12.《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分)

9.(1)pián   (2)sù[(1)中不要将“骈”读成“bìng”或“piān”;(2)中不要将“粟”读成“lì”。]

10.(1)鞭打(用鞭子打,驱使)。   (2)“反”同“返”(返回)。[(1)“策”的常用义有“计谋”“古代写字用的竹片和木片”“鞭子”“拐杖”等,本句中的“策”是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之意。(2)“反”的常用义有“反对”“相反”“反叛”“反省”“返回”等,本句中的“反”是通假字,同“返”,“返回”之意。]

11.(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1)注意句中的“其……其……”翻译为“难道是……恐怕是……”;(2)注意句中的“且”是个多义词,翻译为“况且、尚且”,“况”翻译为“何况”。]

12.《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意思接近即可)(《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食马者”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也就是人才没有被统治者赏识、任用,最终才能被埋没。而《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由于君王虚心接受了涓人的建议,重金买下已亡千里马的头,表明掌权者对“千里马”的渴求,从而使有才之人都投奔到其门下。)

附: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听说从前有个国君,想用千金求取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一个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对国君说:“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找到了千里马。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头,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要死马做什么,而且白白费掉了五百金!”这个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回答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来了!”于是不到一年,数匹千里马被主动献出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