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本文作者欧阳修,字 ,是 时期著名的文学家。(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3)山肴野 ( ) (4)树林阴( )

11.在第三段作者描绘的四幅画面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幅?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你的看法。(2分)

12.文章通篇作者都以“太守”代称自己,直到最后一句揭示谜底,也依然是第三人称。说一说这样行文的妙处。(2分)

13.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特别是“醉翁”这一意味深长的形象魅力独具。作为青年人,今天我们最应向“醉翁”学习的情操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3分)

9.永叔     北宋

10.(1)草木茂盛的样子     (2)像鸟展翅的样子     (3)菜蔬     (4)遮蔽

11.示例:第一幅最为生动传神,负者放歌、行者小憩,前呼后应、老少偕行,以点带面,把百姓各得其乐、倾城出游的美妙图景展现出来。

12.自始至终,以“醉翁”代称,似乎讲述旁人故事,结尾言明真相,让读者豁然开朗,使文章有回环曲折、引人入胜之妙。第三人称显得冷静客观,置身事外,更能真切表达醉翁之意。

13.“醉翁”虽有仕途坎坷,但能忘怀个人得失,寄情山水,勤政爱民,其坦荡旷达的气度和兼济天下的胸怀值得我们学习。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10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本文作者 朝文学家。(1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欣然起行( ) (2)无与为乐者 ( )

(3)相与步于中庭( ) (4)但少闲人 ( )

11.抄写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做简要赏析。 (2分)

1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选文结尾“闲人”的含义。(2分)

13.“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3分)

9.苏轼  北宋

10.(1)愉快的样子。(2)考虑,想到。(3)共同,一起。(4)清闲的人。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将“月光”比作“积水”,将月光下的“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虽然是描写月夜美景图,却不见一个“月”字,运笔巧妙。

1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担任的只是有名无实的官职,所以“闲人”是清闲之人,可以理解成被贬之人,被闲置的人,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仕途失意的苦闷、惆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1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①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②不堪:无法忍受。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 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2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出名(或:著名)   (2)品德高尚

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8.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9.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核舟记》(节选),完成第10-12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

矣哉!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

(2)其两膝相比者 比: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翻译:

12.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50d29ed9af9e8881.jpg]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夕岚:傍晚的山光。②罗纨(wán):丝织品。③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④夕舂:夕阳。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 奔: ②蝉则千不穷 转:

③梅花为寒所 勒: ④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 去 :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①蝉千转不穷 ①山岚设色

A. B.

②至无可用 ②渔人甚异

①夹岸高山,生寒树 ①梅花寒所勒

C. D.

在朝日始出 ②歌吹

9.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0.请找出(乙)文中与“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相照应的句子。(1分)

11.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

7、①奔:飞奔的马。②转,同“啭”,鸟婉转的叫。③勒:约束,阻止。④去:离开。

8、C

9、(那些)像老鹰一样直上青云追求高官厚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0、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

11、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3题。(共14分)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

【乙】九方皋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召伯乐而谓之曰:“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曰:“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列子》)

【注】①子姓:您的家族。 ②担纆薪菜:担柴挑菜。 ③牝:雌性的鸟兽。 ④牡:雄性的鸟兽。 ⑤骊:纯黑色的马。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一食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3)使行求马 (4)穆公不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只辱奴隶人之手/苛政猛虎也 B.不以千里称/登斯楼,则有去国怀乡

C.牝黄/计利忘义D.子所使求马/吾妻之美我,私我也

10.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1.【甲】文“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3分)

12.【乙】文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九方皋相马的高明之处?(2分)

13.结合【甲】【乙】两文和下面的两个文段进行思考,说说一位优秀的“伯乐”应当具备哪些品质?(3分)

文段①:(赵普)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节选自《赵普》)

文段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节选自《出师表》)

8.(2分)(1)或:有时 (2)等:等同,一样 (3)使:派遣  (4)说:通“悦”,高兴

9.(2分)选C

10.(2分)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来驱使它,不把它喂饱让它竭尽自己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1.(3分)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批判。

12.(2分)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13.(3分)善于发现人才,任人唯贤,注重人的内在品质,意志坚定,礼贤下士(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②,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③。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④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⑤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元结《右溪记》,有删节)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③阴:树荫。荫:遮蔽。④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⑤裨(bǐ):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神寒骨( ) ⑵蒙络摇( )

⑶不可状( ) ⑷营溪( )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潭西南子敬先亡 B. 为怅然 心乐

C. 之怅然 坻,为屿 D. 其境过清 全石为底

3.翻译下列句子。(7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suì。(3分)

(3)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2分)

4.【甲】【乙】两文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向同学概括介绍“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6分)

5.面对美景,【乙】文的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1.(4分)⑴使……凄凉   使……感到凄凉(凄清)  ⑵连结   ⑶说出   ⑷汇合

2.(3分)B 都是代词

3.(4分)⑴(2分)(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⑵(2分)这条溪水如果在荒山野外,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地方。(得分点:若,如果,1分;宜,适合,适宜,1分。意思对即可。)

4.(3分)①都地处荒郊,少有人来。(从【甲】文中的“寂寥无人”和【乙】文中的“无人赏爱”等语可以看出。) ②都是以石为底、为岸(从【甲】文中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和【乙】文中的“水抵两岸,悉皆怪石”等语可以看出。)③景色都很优美。(从【甲】文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和【乙】文中的“休木异竹,垂阴相荫”等语可以看出。)④都能使人产生凄凉、惆怅之感。(从【甲】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和【乙】文中的“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等语可以看出。)(每写出1点得1分,无需举出相应的语句。得满3分为止。意思对即可)5.这里的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翻译: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流回旋从上冲下来,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就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题目。(共17分)

(甲) 《小石潭记》

(乙)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 节选自《满井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俶尔远逝

不可久 浪层层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齐人固善盗乎?

(3)下列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3分)

A.之:乃记之而去  至之市B.以: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C.者:似与游者相乐 齐之习辞者也D.为:山峦为睛雪所洗 橘生淮南则为橘

(4)找出乙文中侧面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并赏析(4分)

  像鱼鳞一样.   C      赏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运用比喻,将水比喻成镜子,生动形象的表现说的透明清澈。

文言文阅读。(18分)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 (2)眠,开室,命酌酒

(3)相与步于中庭 (4)即便夜乘小船

12、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4分)

     

13、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3分)

1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都表现了月色的皎洁,请从写法的角度说说它们什么不同同点?(4分)

15、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11、(2分)(1)愉快地,高兴地(2)睡醒(3)共同,一起(4)拜访

12、(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13、(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14、(A)段既运用了比喻进行正面描写,又借助竹柏的影子侧面表现月光的明亮。月夜的景色有静有动,(B)段则只是简单直接的描写。

15、(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见到。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9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

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4分)

(1)水尤清洌 ______________ (2)或所云 ______________

(3)凄神寒骨 ______________ (4)西折纤秀长曲______________

12、下列各项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齐之习辞者也 乃记之而去 B.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C.不可久居 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D.竹柏苍然 佁然不动

13.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以必得躬力山川,亲劳胼胝。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分)(1)清澈 (2)有人  (3)使……(感到)凄凉  (4)向西.12.(2分)( D )

13.(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走了三四里路,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远有时近,竹子和柏树苍翠碧绿。

(3)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14.(3分) 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1分)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