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其从父兄①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既止②,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③,岂可妄求叨越④,但当速反葱肆⑤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⑥,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
注释①从父兄:堂兄。②既止:回故乡做官 。③常分:固定的职业。④叨越:非分占有。⑤肆:店铺。⑥督邮廨(xiè):督邮办公的屋子。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有仙则名(名:出名) B.可以调素琴(调:弹奏)
C.平心率下,不私亲戚(私:自私) C.但当速反葱肆耳(反:通“返”,返回)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C.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 D.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12.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用自然环境的清新来烘托陋室不陋,用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情趣高雅来衬托陋室不陋。
B.【乙】文中,乡亲们劝吕僧珍把官衙搬走来扩大自己的住宅,他没有接受,表现了吕僧珍清正廉洁的品质。
C.【甲】文结尾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并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D.【乙】文讲述吕僧珍做官不为亲属开后门,不以权谋私的故事,他的品质在封建社会中是难能可贵的。
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分)
⑵ 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3分)
10.C 11.D 12.C
13.(1) 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2)我享受国家厚重的恩惠,没有什么来报效朝廷。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比行百里始奋迅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10.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2分)
11.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试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4分)
8.鞭打 有时 等到 流汗 9.(1)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食物它就不接受(不吃不喝)。10.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11.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展开反面论述,岳飞则通过正反对比来阐述,他们都希望优秀人才能够得到识别和任用。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本文作者是东晋的 ,我们还学过他的《 》(2分)
9.翻译句子(3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出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
C.“土地”“交通”“妻子”“绝境”等词语跟现代汉语意思相同。
D.“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桃花园中人不愿被“外人”打扰。
8.陶渊明 归园田居
9.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件一件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人)都感叹惋惜。
10.C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8.本文作者是 朝的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本文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形容陋室之陋。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文中作者以诸葛、杨雄自比,含蓄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8分) 8.唐朝(1分) 刘禹锡(1分)
9.苔藓爬上了台阶,使得台阶也显露出绿意;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上了青色。(或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3分)
10.B(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甲文)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节选自《核舟记》)
(乙文)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节选自《口技》)
8、《核舟记》中的“记”是一种文体,初中阶段学过的“记”还有《____________》(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段选文突显了核舟雕刻人物繁多而又逼真。
B.、乙段选文表现了各种口技声音繁多而又逼真。
C.、甲段选文写视觉物品,乙段选文写听觉声音。
D.、两段选文都表现了我国古代艺人精湛的技艺。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8.(2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
9.(3分)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间,之)
10.(3分)A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登泰山记(节选)
①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②大风扬积雪击面。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④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⑤或曰,此东海也。⑥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8. 《登泰山记》的作者是 (朝代) (人名)。(2分)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10.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交代了“我”和友人静待日出。
B.第②③句叙写太阳未出时的冬日景象。
C.第④⑤句表现日出过程中的蓬勃气势。
D.第⑥句写日观以西峰都沐浴在阳光中。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8.(2分)清(1分) 姚鼐(1分)
9.(3分)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
10.(3分)D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活板》(节选),完成第10-13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冒:
(2)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具:
11.(1)《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一句中“以”是“用”的意思,《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一句中“以”是“因为”的意思,文中“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一句中“以”的意思是 。(1分)
(2)《三峡》“素湍绿潭”一句中“素”是“白色”的意思,《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一句中“素”是“一向,平素”的意思,本文中“有奇字素无备者”一句中“素”的意思是 。(1分)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翻译:
13.根据选文的内容,将下面这段文字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
活板是北宋的毕昇于庆历年间发明的,这一技术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后来沈括在《活板》一文中专门介绍了活板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其中在活板的制作方面重点写了__① _和__② _两个环节,为了介绍得更清楚,他还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用“__③ _”形容所刻字的厚度,用“__④__”形容整板字模的平整。 |
10.(1)蒙,盖 (2)准备好 (2分。每空1分)
11.(1)用 (2)一向,平素 (2分。每空1分)
12.交替使用它们(或“这两个板”),很快就可以完成。
(2分。一句1分,关键词“更互”“之”“瞬息”“就”错一处扣1分)
13.制活字模 制板 薄如钱唇 字平如砥
(4分。前两空意思对即可)
于园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0.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非显者刺(名帖) B. 奇在磊石(堆砌)
C. 缘坡植牡丹(沿着) D. 主人处处款之(勤招待)
11.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思和“俱以假山显”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幽阴深邃奇 B. 遂以名楼
C. 可以为师矣 D.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1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园的修建耗资巨大,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但是主人于五非常好客,只要游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就可以进去参观。
B. 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都跟于园一样,是因为建筑的幽远意境而闻名的,而于园便是诸园中的佼佼者。
C.本文按逻辑顺序很有层次地来写于园。先写前堂的石坡,接着写后厅的池塘,再写卧房槛外的沟壑,最后写园后,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
D.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雅俗兼用,极有表现力。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
13.请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3分)
(2)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3分)
10. A. 刺(投名帖)
11. C.凭借 【 A.因为 B.用 D.认为 】
12.D 【A. (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 B. (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
C. (空间顺序)】
13. (6分)(1)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荷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2)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
(走,仰视,以,奇;啾唧,茂,颓然,碧窈各0.5分,句意通顺1分)
甲: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千金求马
君人①欲以千金求千里马,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诚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君人,人君,国君;②涓人:国君的近侍;③市:买;④期年:满一年。
10.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 见:看见 B.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子
C.况生马乎 况:何况D.反以报君 反:同“返”,返回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C. 其真无马邪 买其首五百金
D. 君人欲以千金求千里马 不用,则以纸贴之(《活板》)
12.下列对甲、乙两文段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流露出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强烈愤懑之情。
B.甲文第二段作者运用了一组排比句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无知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之情。
C.甲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而将见识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D.甲、乙两文均以“千里马”喻人才,甲文的“千里马”难求和乙文的“千里之马至者三” 均说明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
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3分)
译文:
(2)天下必以王为诚市马。(3分)
译文:
10.A(见:同“现”,显现) 11. D
12.D(说明了只有尊重、重视人才,才能得到的人才的道理。)
13.⑴驱使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关键词:策、以、道、食)
⑵天下的人民一定认为君王是真心想买好马。(关键词:天下、以、为、诚)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